初中地理 46 中国的农业

农业的地位与分类

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资料,如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材料,如棉花、蚕丝、橡胶等,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类:根据生产对象的不同,农业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农业的地区分布

种植业:

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种植业区,以秦岭 - 淮河一线为界,北方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农作物,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等;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甘蔗等农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和油菜产区,被称为“鱼米之乡”。

西部的一些绿洲和河谷地区:由于有灌溉水源,也发展了种植业,如新疆的绿洲农业,主要种植棉花、瓜果等,其瓜果特别甜,闻名全国;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主要种植青稞等农作物。

畜牧业:

西部、北部的草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新疆天山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等。这些地区草场广阔,适宜放牧牛、羊、马等牲畜,如内蒙古的三河牛、三河马,新疆的细毛羊,西藏的牦牛等都是我国著名的畜种。

东部农耕区:以种植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畜牧业,属于农耕区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为人们提供肉、蛋、奶等畜产品。

林业:

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地,森林资源丰富,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

西南林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横断山脉等地区,森林类型多样,有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较晚,但生态价值极高。

东南林区: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等省份的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和用材林基地,如福建的竹林等。

渔业:

海洋渔业:我国海域辽阔,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陆架海域。我国的海洋渔业分为近海渔业和远洋渔业,近海渔业是我国海洋渔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渔场有舟山渔场等,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等海产品;远洋渔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我国的远洋渔船队在世界各大洋进行捕捞作业。

淡水渔业:我国内陆水域面积广大,淡水渔业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淮河等水系及众多的湖泊、水库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湖泊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如鄱阳湖、洞庭湖等。

农业发展的条件

自然条件:

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山地、丘陵适合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如我国的东南丘陵适合发展林果业;高原地区根据其不同的自然条件可发展畜牧业或特色农业,如青藏高原适合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气候: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不同的气候区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如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合种植水稻、橡胶、椰子等热带作物;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温带作物。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区适合发展畜牧业,但需要解决水源问题。

水源:水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我国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地区,如黄河、长江等大河的中下游平原,以及有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的地区。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和种类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农业生产朝着多样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交通条件: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扩大农产品的市场范围。交通条件好的地区,农业生产的商品率较高,如沿海地区和交通干线沿线的农业区,其农产品能够快速地运往城市和其他地区。

科技水平: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先进的农业技术如优良品种的培育、灌溉技术的改进、农业机械化的推广等,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

政策支持:国家的政策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如我国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农村土地政策、农业产业化政策等,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

农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量耕地被占用,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自然灾害频发:我国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如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三废”的排放、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等,导致土壤污染、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效率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等都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对策:

保护耕地资源: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加强基本农田保护,通过土地整治、复垦等措施,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加强防灾减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水利工程、防护林带等,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防治环境污染: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妥善处理畜禽粪便等农村废弃物。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地理基础

初中地理 46 中国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