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02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

定义: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这一运动称为地球的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约24小时,也就是一天。

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夜不断交替。

地方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刻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我们看到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都在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这也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地球的公转

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约365天,即一年。

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季的变化: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始终保持66.5°。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引起了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北半球的季节与南半球相反,当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当北半球是春季时,南半球是秋季。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在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五带的划分: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终年炎热;北温带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温带位于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四季分明;北寒带位于北极圈以北,南寒带位于南极圈以南,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公转与自转的关系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上复杂的自然现象。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是地球公转和自转共同影响的结果。地球的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地球的自转则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收到太阳光照,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和季节的变化。

证明地球运动的现象和实验

傅科摆实验: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万神殿用一个长67米的单摆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当摆锤摆动时,在沙盘上留下的痕迹会逐渐向右偏移,这证明了地球在自转,且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可以用一个地球仪和一个手电筒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将地球仪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从侧面照射地球仪。缓慢转动地球仪,可以观察到地球仪上不同地区出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从而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原理。

四季形成的模拟实验:用一个台灯代表太阳,在一个圆形的轨道上放置一个地球仪,使地球仪的地轴倾斜角度保持66.5°。将地球仪沿着轨道围绕台灯公转,在公转过程中观察地球仪上不同地区接受光照的情况,可以看到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以及不同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模拟出四季的形成。

地理基础

初中地理 02 地球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