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38 中国的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
气候类型:中国地域辽阔,跨纬度广,地形复杂,导致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气候类型有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
形成原因: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同时,由于我国领土南北跨度大,从南到北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温带等不同温度带,再加上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习惯上,以大兴安岭 - 阴山 - 贺兰山 - 巴颜喀拉山 - 冈底斯山一线为界,将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在夏季;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小,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夏季风与降水:夏季风是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因素之一。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带来了丰富的水汽,当夏季风势力较强时,雨带推移速度快,北方地区降水偏多,南方地区降水偏少;当夏季风势力较弱时,雨带在南方地区停留时间长,南方降水偏多,北方降水偏少。夏季风的不稳定,导致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繁。
冬季风与气温:冬季风来自寒冷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寒冷干燥。冬季风的影响范围广,势力强,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的寒冷,使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南方小,白昼时间比南方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北方地区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较低。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这是由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北方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虽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并不比南方少多少,所以南北温差不大。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降水分布特点
空间分布不均: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沿海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时间分布不均: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也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此外,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有些年份降水偏多,有些年份降水偏少,这也导致了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同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例如,温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种植业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适合种植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如水稻、橡胶、椰子等。而在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发展畜牧业。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气候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例如,北方冬季寒冷,人们多穿棉衣、羽绒服等保暖衣物,居住在有暖气的房屋中;南方夏季炎热,人们多穿轻薄透气的衣物,居住在通风散热较好的房屋中。不同气候区的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如南方气候湿热,人们多吃米饭、水果等清淡食物;北方气候寒冷,人们多吃面食、肉类等热量较高的食物。
对交通的影响:气候条件也会影响交通运输。例如,冬季北方的冰雪天气会影响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导致交通拥堵、事故增多等;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也会对交通造成不利影响,如引发洪涝灾害,冲毁道路、桥梁等。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常见气象灾害: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的雨季和河流中下游地区,是由于持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干旱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主要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春旱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灾害;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天气。
防御措施:为了防御气象灾害,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修建水利工程,如水库、堤防等,提高防洪抗旱能力;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在台风来临前,及时组织人员转移,加固房屋等设施;在寒潮来临前,做好农作物的防寒保暖工作,提醒人们注意保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