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65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地理位置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甘肃省黄河以西地区,介于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整体狭长,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全长约1200多公里,最宽处约300公里,面积66万公顷 .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由一系列西北-东南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组成,主要包括山前倾斜平原、冲积平原、戈壁、沙漠等。祁连山的冰川雪山融水在山前形成了多个冲积扇,造就了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而其余广大地区则以戈壁和沙漠为主,如东、北、西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包围.

气候: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为30-200毫米,自东向西降水量减少,干燥度增加,蒸发量却达到2000毫米以上。冬春为寒潮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总量50%-60%,日照时间较长,云量少,昼夜温差达15℃左右,有着“风库”之称.

水文:主要河流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均发源于祁连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补给,冬季普遍结冰,各河出山后,大部分渗入戈壁滩形成潜流,或被绿洲利用灌溉,仅较大河流下游注入终端湖.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河西走廊与中原并不相通,生活着大夏、月氏和乌孙等多个民族.

秦汉之际,匈奴人占据河西走廊。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后又派卫青和霍去病发动河西之战,成功打通了河西走廊,并于公元前111年在河西走廊设“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两关”(阳关、玉门关),从此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不断加强,“丝绸之路”也由此开通.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丝绸之路贸易中断,但河西地区由于远离中原战乱,文化稳步发展,如佛教文化盛行,修建了大量的佛教石窟.

隋唐时期,隋炀帝重新开启了丝绸之路的贸易,并在张掖焉支山举办了“万国博览会”。唐朝时期,丝绸之路持续繁荣发展,但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被吐蕃占领.

宋元时期,西夏占据河西走廊一百多年,直到成吉思汗灭西夏后,才重归中原王朝版图.

明清时期,明朝在西北设“关西七卫”巩固对西域的控制,明代末年,统治者建立起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战略防线,并将嘉峪关关城以外的地方弃之不守。直至清朝,才完全恢复了对嘉峪关以西至哈密地区的统治.

近现代以来,河西走廊成为了中国和中亚、俄罗斯交通的大动脉,是新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路,2013年“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象征.

交通地位

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航海技术还不发达的古代,中西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主要通过陆路进行,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关键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张骞出使西域、玄奘前往西天取经、马可波罗旅行前往元朝上都等都途径此地.

现代交通的重要枢纽:如今,河西走廊依然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要道,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干线贯穿其中,是连接我国东部与西部、沟通中亚和欧洲的重要桥梁,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国际贸易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经济与文化意义

经济方面: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达,是甘肃省重要农业区之一,也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此外,该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镍、铜、铁等,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文化方面:河西走廊是汉、蒙古、藏、土、裕固、哈萨克、回、满等多民族聚居,汉藏佛教、道教、儒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多个宗教信仰多元融合的重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武威天梯山石窟、莫高窟、玉门关、鸣沙山月牙泉等,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地理基础

初中地理 65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