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60 贵州省
一、地理位置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介于北纬24°37′~29°13′、东经103°36′~109°35′之间。
二、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贵州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气候特征:贵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年降水量多在1100~1300毫米之间,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季。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较为突出。
河流湖泊: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渡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牛栏江、横江等,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贵州湖泊较少,主要有草海等,草海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等鸟类的重要栖息地。
三、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贵州矿产资源丰富,是矿产资源大省。已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如汞、重晶石、磷、铝土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贵州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能源资源:贵州能源资源主要由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组成,具有水火互济的优势。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六位,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种全、埋藏浅、分布聚、含硫低、组合好,是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
生物资源:贵州生物种类繁多,是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之一。全省有野生植物3800多种,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有许多珍稀物种,如黔金丝猴、黑叶猴、珙桐、桫椤等。
四、人口与民族
人口分布:贵州省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北部的贵阳、遵义、毕节等地区,而西部和南部的部分山区人口相对较少。
民族构成: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56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左右,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五、经济发展
农业:贵州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中,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有油菜籽、烤烟、茶叶、中药材等。贵州的山地农业特色明显,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农业如山地生态畜牧业、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产业发展迅速,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工业:贵州工业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近年来,贵州积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旅游业:贵州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有黄果树瀑布、龙宫、荔波樟江、赤水丹霞、织金洞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有遵义会议会址、镇远古镇、西江千户苗寨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文化旅游胜地。旅游业已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推动了贵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六、交通建设
贵州地处西南内陆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但近年来,随着交通建设的大力推进,贵州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高速公路里程不断增加,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铁路建设快速发展,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等多条铁路干线贯穿全省,大大缩短了贵州与外界的时空距离;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等机场不断完善和扩建,航线网络日益密集,空中运输能力不断提升。交通条件的改善,为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七、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贵州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问题较为突出。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贵州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如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对森林资源、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努力构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同时,贵州在经济发展中注重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贵州省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正逐步走上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