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07 海陆的变迁

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实例: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了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如三叶虫、菊石等,说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底上升成为陆地;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该地区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地壳下沉,海平面上升,陆地变成了海洋。

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的变动:地壳的上升或下降运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地壳运动可以使海洋变为陆地,也可以使陆地变为海洋。

海平面的升降:海平面的上升或下降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海平面下降,会使海底露出水面,形成新的陆地。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会对海陆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填海造陆等。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通过围海造田,扩大了陆地面积。

大陆漂移假说

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主要内容: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证据支持:

大陆轮廓的吻合性: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可以拼接在一起。

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古老地层中,发现了一些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如中龙化石。中龙是一种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爬行动物,它不可能跨越广阔的海洋在两个大陆上同时生存,这说明非洲和南美洲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地质构造的一致性:非洲和南美洲的地质构造也有相似之处,如都有古老的岩石分布和相似的褶皱山脉等。

板块的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运动的形式:

张裂运动:板块发生张裂时,地表会产生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内部的张裂运动形成的;大西洋是由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发生张裂形成的。

碰撞挤压运动: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会形成山脉、岛弧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太平洋西部的岛弧链是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形成的。

火山与地震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带是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火山、地震频繁;地中海 -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也是火山、地震多发区。

火山、地震带来的影响:火山喷发和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如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但火山活动也会带来一些好处,如火山喷发会形成新的土地,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火山地热资源可以用于发电等。

地理基础

初中地理 07 海陆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