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14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聚落的形态
乡村聚落:
概念:乡村聚落是指农村居民的居住地,包括农村的村落和集镇。乡村聚落的规模一般较小,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类型:根据乡村聚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农村、渔村、牧村等不同类型。农村以种植业为主,村落多分布在平原、河谷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渔村多分布在沿海或内陆的湖泊、河流沿岸,居民以捕鱼为生;牧村则主要分布在草原地区,居民以放牧为主要生产方式。
特点:乡村聚落的房屋建筑相对简单,多为低矮的平房或茅屋,建筑材料多取材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如木材、泥土、石头等。乡村聚落的交通相对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但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具有浓厚的田园风光和乡村气息。
城市聚落:
概念:城市聚落是指城市居民的居住地,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聚落的规模一般较大,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特点:城市聚落的房屋建筑高大密集,多为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建筑材料多为钢筋混凝土等。城市聚落的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有发达的交通网络、供水供电系统、通信网络等。城市聚落的经济活动以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人口密集,文化多元,具有丰富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商业中心。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地形: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聚落的分布和形态有重要影响。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聚落多呈团块状分布,规模较大;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大规模发展,聚落多分布在山间盆地、河谷等相对平坦的地区,且规模较小,多呈条带状分布。
气候:气候条件也会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建筑特点。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人类居住,聚落分布较为密集;寒冷干燥或炎热潮湿的气候则不利于人类居住,聚落分布相对稀疏。例如,在热带沙漠地区,聚落多分布在绿洲上,房屋建筑多为厚墙小窗的平顶房,以适应炎热干燥的气候;在极地地区,聚落则多分布在沿海的温暖地带,房屋建筑多为防寒保暖的冰屋或木屋。
水源:水是生命之源,水源对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聚落多分布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水源丰富的地区,以便于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地区,水源更是成为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如我国的塔里木盆地,绿洲上的聚落多沿河流分布。
聚落对环境的影响:
积极影响:合理的聚落布局和建设可以改善环境,如通过植树造林、修建公园等措施,可以美化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聚落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进步。
消极影响:如果聚落的发展不合理,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过度的城市化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乡村聚落中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也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聚落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聚落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一方面,城市聚落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功能更加完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乡村聚落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一些乡村地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乡村聚落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聚落的保护: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对传统聚落的保护。传统聚落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例如,我国的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都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些传统聚落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传统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为了保护传统聚落,我们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传统聚落的保护和管理;同时,也要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鼓励居民参与到传统聚落的保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