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41 中国的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分类: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其中,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属于可再生资源,在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永续利用;而矿产资源等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需要合理节约利用。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总量丰富: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例如,中国的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类型,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的水资源总量也较为丰富,河流水系众多,湖泊星罗棋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保障。

人均不足: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三分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许多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人均资源不足的状况,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土地资源: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生产。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其中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西南林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林区则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如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等,这些地区气候干旱或高寒,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适合发展畜牧业。

水资源: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表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河网密集,水资源充足;而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河流水量较小,水资源相对短缺。其中,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之一。此外,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也不均,表现为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的特点,这也给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矿产资源: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例如,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这些地区被称为“煤炭金三角”;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塔里木油田等;铁矿资源则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四川等省区。矿产资源的这种分布特点,使得一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同时也对资源的调配和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资源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

资源浪费严重: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现象。例如,一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方式不合理,大水漫灌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工业生产中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一些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造成能源的大量浪费。

资源破坏严重: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森林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一些地方的矿产资源乱采滥挖,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资源短缺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如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对国家的资源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对策:

节约资源: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节约意识,倡导节约型社会建设。在生产领域,推广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在生活领域,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公众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形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保护资源: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强对森林、草原、河流、湖泊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例如,对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等进行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传统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资源跨区域调配:针对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等,优化资源配置,缓解资源短缺地区的供需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地理基础

初中地理 41 中国的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