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52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地理位置与范围
位置: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介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范围: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
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地貌: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塬、墚、峁等黄土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地,周围为沟谷所环绕,是高原面上受流水侵蚀较轻的地区;墚是指长条形的黄土高地,两侧多为沟谷;峁是指孤立的黄土丘,顶部浑圆,斜坡较陡。
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这是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自然因素之一。
河流: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等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水变得浑浊,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黄土高原的成因
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该学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地区的沙尘,在西北风的搬运作用下,逐渐堆积而成的。这些沙尘在风力减弱或遇到山脉等阻挡时,便会沉降下来,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等,这些自然因素使得黄土高原的土壤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人为原因: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以及不合理的开矿、修路等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导致大量肥沃的表土流失,使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作物产量减少。
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使得地表植被难以生长,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河道淤塞:大量泥沙被冲入黄河等河流,使河道淤积,河床抬高,增加了防洪压力,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影响水资源利用:水土流失还会导致水库、湖泊等水利设施淤积,降低其蓄水能力,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生态建设
植树造林:通过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在黄土高原的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和草种进行种植,如在山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在塬面和坡地种植牧草等,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修建梯田: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梯田,可以减缓坡度,拦截雨水,减少水土流失。梯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保持水土,还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打坝淤地:在沟谷中修建拦挡坝,拦截泥沙,淤积成地,既能拦截泥沙,防止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又能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控制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意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独特的民俗文化
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它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在山坡上挖掘而成,既节省建筑材料,又不占用耕地。窑洞的内部空间一般较为宽敞,可作为居住、储存等多种用途,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自然条件的智慧。
信天游:信天游是一种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其歌词多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劳动等为主题,语言质朴、直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信天游的曲调高亢、悠扬,节奏自由,通常在田间地头、山坡沟壑等劳动场所演唱,是黄土高原人民表达情感、抒发心声的重要艺术形式。
白羊肚头巾:白羊肚头巾是黄土高原地区农民的一种传统服饰,用白色的毛巾制成,形状类似羊肚,故而得名。这种头巾具有防风沙、保暖等功能,同时也是黄土高原地域文化的一种象征,体现了当地人民朴实、勤劳的生活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