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39 中国的河流
外流区为主
外流河与外流区: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集水区域称为外流区。我国外流河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我国主要的外流河有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辽河、黑龙江等。
内流河与内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中途消失或注入内陆湖泊的河流叫内流河,内流河的集水区域称为内流区。我国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河水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主要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长江: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全长6300千米,是世界第三长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自西向东注入东海。长江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中下游河段航运价值高,被称为“黄金水道”。
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全长5464千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自西向东流经九个省级行政区,最终注入渤海。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发生洪涝灾害。
珠江:珠江是我国南方的大河之一,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汇聚而成,全长2320千米,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是我国南方最大河系,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珠江流域年降水量丰富,降水时间长,河流水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航运价值高,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内河航道。
黑龙江:黑龙江是流经蒙古、中国、俄罗斯的亚洲大河之一,位于亚洲东北部。中国古称羽水、黑水、浴水、望建河、石里罕水等,蒙语称哈拉穆河,俄语称阿穆尔河。黑龙江全长4440公里,流域面积185.6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流域面积89.1万平方公里。黑龙江流域气候寒冷,冬季有较长的结冰期,其支流松花江等在春季由于冰雪融化会出现春汛,夏季降水集中时会出现夏汛。
主要内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塔里木河:塔里木河全长2179千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部。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天山和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塔里木河的水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河流水量丰富,形成汛期;冬季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小,河流甚至断流。
湖泊概况
淡水湖:我国的淡水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南部。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处;洪泽湖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
咸水湖:我国的咸水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之一,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
河流和湖泊的作用
灌溉:河流和湖泊为农业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我国许多重要的农业区都位于河流两岸或湖泊周围,如河套平原引黄河水灌溉,成为“塞上江南”;成都平原由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成为“天府之国”。
航运:一些大型的外流河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如长江、珠江等,它们是我国重要的内河航道,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和物资运输。
发电:我国许多河流的上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通过修建水电站,可以将水能转化为电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支持,如长江三峡水电站、黄河刘家峡水电站等。
养殖:河流和湖泊为渔业养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的淡水渔业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等水域,如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等都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调节气候:大面积的水域对局部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湖泊和河流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使周边地区的气候更加湿润和温和。
长江和黄河的开发与保护
长江的开发与保护:
开发:长江水能资源丰富,在长江上游修建了许多大型水电站,如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等,实现了水能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电能。长江航运价值高,是我国重要的内河航道,通过整治河道、建设港口等措施,不断提高长江的航运能力,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面临着一些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污染、洪涝灾害等。为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治理水污染,加强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保护长江水质;建设长江防洪工程体系,提高长江的防洪能力等。
黄河的开发与保护:
开发: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通过建设龙羊峡、刘家峡等水电站,开发利用水能资源,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支持。在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引黄河水灌溉,发展了灌溉农业,如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成为了重要的农业区。
保护:黄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和下游“地上河”带来的洪涝灾害风险。为了治理黄河,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梯田等,减少水土流失;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提高黄河的防洪能力;同时,加强对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黄河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