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04 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等高线实际上是将地面上海拔高度相等的点投影到平面上所形成的水平曲线。
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叫等高距。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它决定了地形图表示地形的详细程度,等高距越小,地图表示的地形越详细,反之则越简略。
常见地形部位的判读
山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山峰是山地的最高部位,等高线的数值代表山峰的海拔高度,数值越大,山峰越高。
盆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其等高线形态与山峰相反。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脊是山体延伸的高耸部分,像动物的脊背一样,是分水线,山脊两侧的水流向不同的方向。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山谷是两山间低凹而狭窄处,是集水线,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河水一般从高海拔流向低海拔。
鞍部:位于两个山峰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形似马鞍。鞍部是山地地形中的一个特殊部位,它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现为两组等高线的凸出部分相对应的地方。
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陡崖处的地形非常陡峭,近乎垂直,是开展攀岩等极限运动的理想场所。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
地势起伏判断:通过观察等高线的数值变化和疏密程度,可以判断地势的起伏状况。等高线数值越大,地势越高;等高线越密集,地势起伏越大,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地势起伏越小,坡度越缓。
地形类型判断: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顶面比较宽阔平坦,边缘往往有陡峭的崖壁,等高线在边缘部分较密集,内部较稀疏。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开阔。
丘陵:海拔在20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较小,等高线较稀疏,地势起伏和缓。
盆地:四周等高线数值大,中间等高线数值小,且等高线闭合。
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
爬山路线选择:如果要选择爬山路线,一般会选择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坡度较缓,爬山比较容易,安全性较高。
河流流向判断:根据山谷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特点,可以判断河流的流向。河流一般从高海拔流向低海拔,即从等高线数值大的地方流向数值小的地方,且河流应出现在山谷中。
水库坝址选择:水库坝址一般选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这里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且峡谷处工程量小,投资少,蓄水效果好。
宿营地选择:宿营地应选择在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等高线稀疏、远离山谷和河流的地方,以避免遭受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分层设色地形图
原理: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起伏状况和海底地形。
颜色与地形的对应:一般来说,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褐色表示高原和山地等,颜色越深,表示海拔越高或地势越低洼。通过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分布,可以快速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形大势。
地形剖面图
绘制方法:地形剖面图是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它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绘制而成。绘制时,先确定剖面线的位置,然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剖面线与各等高线的交点,并标注出各交点的海拔高度,最后根据这些交点的海拔高度和水平距离,按照一定的比例绘制出地形剖面图。
作用: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显示某条线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有助于我们了解地形的变化情况,对于分析地质构造、规划交通线路、研究土地利用等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