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25 极地地区

地理位置与范围

北极地区: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极圈以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

南极地区: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的大陆,其98%的陆地为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

自然环境

气候特征:

北极地区: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在-10℃至-20℃之间。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北极地区降水较少,多为降雪,风速相对南极地区较小,但在冬季也常出现狂风天气。

南极地区: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年平均气温在-25℃以下,极端最低气温达-89.2℃。南极地区降水极少,年降水量约55毫米,空气非常干燥,被称为“白色荒漠”。南极地区风速极大,常年刮着强劲的极地东风,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被称为“风库”。

地形地貌:

北极地区:北极地区的地形以海洋为主,海底地形复杂,有海岭、海沟等。北极地区的岛屿众多,如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其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

南极地区: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其地形以高原为主,有“冰雪高原”之称。南极大陆的边缘有许多冰架,如罗斯冰架等,这些冰架是南极大陆冰川向海洋延伸的部分。南极大陆还有许多活火山和休眠火山,如埃里伯斯火山等。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极地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北极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储量丰富,格陵兰岛的铅、锌等矿产资源也较为可观。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已发现的有煤、铁、锰、铜等22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煤、铁资源最为丰富。

生物资源:极地地区的生物资源独特而丰富。北极地区有北极熊、海豹、海象、北极狐等珍稀动物,其海洋中还盛产鳕鱼、鲑鱼等鱼类。南极地区有企鹅、磷虾、海豹等特有动物,其中企鹅是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如帝企鹅等。南极地区的海洋中还生活着大量的鲸类,如蓝鲸、座头鲸等。

淡水资源:南极地区的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宝库,其储存的淡水量约占全球淡水总量的70%左右。这些冰川如果全部融化,将对全球海平面产生巨大影响。

居民与科考

居民:北极地区有常住居民,如因纽特人等,他们主要以捕鱼、狩猎等为生,居住在冰屋或木屋中,其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与极地环境紧密相连。南极地区没有常住居民,但有许多国家在南极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有科研人员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

科学考察:极地地区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许多国家都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其目的主要包括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地质演化、生物多样性等。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了黄河站,在南极地区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等科学考察站,这些考察站为我国的极地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极地地区的保护

保护意义: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而独特,对全球气候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保护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如签订《南极条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国际公约,限制对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排放,加强对极地地区的生态监测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同时,各国也在加强对本国科研人员和游客的教育和管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减少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理基础

初中地理 25 极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