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24 撒哈拉以南非洲

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跨南北半球,赤道穿过其中部。

海陆位置:撒哈拉以南非洲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南端有好望角。其北部以撒哈拉沙漠与北非为界,东北与亚洲隔着红海相望。

自然环境

地形:

高原为主: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主要高原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等。埃塞俄比亚高原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号称“非洲屋脊”。

地势起伏: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部以高原为主,地势较高;西北部地势较低,有刚果盆地等地形。

气候:

热带气候为主: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气候炎热,有“热带大陆”之称。主要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其中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

气候特点: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干季时,降水稀少,草木枯黄;湿季时,降水丰富,草木葱茏。这种气候特点对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影响较大。

河流:

尼罗河: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全长6650千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尼罗河对埃及等下游国家的农业灌溉、水运交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其源头之一维多利亚湖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

刚果河:非洲第二长河,全长约4640千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东向西注入大西洋。刚果河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很大,且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居民与文化

居民: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黑种人占总人口的90%以上。这里有众多的民族和部落,每个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文化: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如非洲的鼓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其强烈的节奏感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口头文学也是非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和神话,传承着非洲人民的历史、价值观和智慧。

经济发展

单一商品经济:撒哈拉以南非洲许多国家的经济以单一商品经济为主,出口一种或几种农矿初级产品,如矿产、木材、畜产品等,进口工业制成品。这种经济模式使得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经济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

资源开发与利用: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如南非的黄金、金刚石,几内亚的铝土矿,赞比亚的铜矿等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农业生产:农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支柱,但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粮食产量不能满足本国需求,许多国家需要大量进口粮食。不过,该地区也有一些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特色农产品,如咖啡、可可、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在世界市场上有一定的份额。

面临的问题

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当地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人们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同时,乱砍滥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些问题相互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疾病困扰:该地区是世界上许多疾病的高发区,如疟疾、艾滋病等。疾病的流行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如劳动力减少、医疗费用增加等。

发展方向

经济多元化:许多国家开始努力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民族工业和多样化的农业,减少对单一商品经济的依赖。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加强区域合作: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之间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共同开发资源,建设基础设施,促进贸易往来,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例如,非洲联盟等组织在促进地区合作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推广生态农业,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开展环境教育等,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地理基础

初中地理 24 撒哈拉以南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