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 03 二次函数的根的分布问题与恒成立问题
二次函数的根的分布问题与恒成立问题
二次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其根的分布问题(即实根在特定区间内的位置关系)和恒成立问题(即函数值在某区间内始终满足特定不等式),本质是通过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开口方向、顶点、对称轴、区间端点函数值)和代数性质(判别式、韦达定理)建立条件,进而求解参数范围或验证结论。以下分两部分详细拆解,均结合“图像分析+代数条件推导”,确保逻辑连贯且可操作。
一、二次函数的根的分布问题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 f(x) = ax^2 + bx + c \)(\( a \neq 0 \)),其图像是抛物线,根的分布问题本质是“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即方程 \( f(x)=0 \) 的实根)落在指定区间内”的条件分析。需先明确核心分析工具:
1. 判别式 \( \Delta = b^2 - 4ac \):决定是否有实根(\( \Delta \geq 0 \) 有实根,\( \Delta > 0 \) 有两个不等实根,\( \Delta = 0 \) 有两个相等实根);
2. 开口方向 \( a \):\( a > 0 \) 抛物线开口向上,\( a < 0 \) 开口向下;
3. 对称轴 \( x = -\frac{b}{2a} \):决定抛物线的“中心轴”位置,影响根的对称分布;
4. 区间端点函数值 \( f(m)、f(n) \)(\( m < n \) 为区间端点):反映抛物线在区间边界的“高低”,辅助判断交点是否在区间内;
5. 韦达定理(根与系数关系):若根为 \( x_1、x_2 \),则 \( x_1 + x_2 = -\frac{b}{a} \),\( x_1x_2 = \frac{c}{a} \),可辅助分析根的和、积与区间的关系。
以下按“常见区间类型”分类讲解,每种情况均先明确“问题描述”,再通过“图像特征”推导“代数条件”。
1. 两根均在区间 \( (m, n) \) 内(“内夹型”)
问题描述:
方程 \( ax^2 + bx + c = 0 \) 有两个不等实根 \( x_1、x_2 \),且满足 \( m < x_1 < x_2 < n \)(注意:若两根相等,需额外加“判别式 \( \Delta = 0 \)”,且对称轴对应的函数值为0)。
图像特征(以 \( a > 0 \) 为例):
抛物线开口向上,与x轴有两个交点,且两个交点均在区间 \( (m, n) \) 内部。此时需满足4个核心条件:
1. 首先有两个实根,故 判别式 \( \Delta > 0 \)(若允许等根则 \( \Delta \geq 0 \));
2. 抛物线在区间两端“高于x轴”(因开口向上,若区间端点在交点外侧,函数值必为正),故 \( f(m) > 0 \) 且 \( f(n) > 0 \);
3. 对称轴需在区间 \( (m, n) \) 内(否则两根会偏向区间一侧,无法同时在内部),故 \( m < -\frac{b}{2a} < n \)。
代数条件(分开口方向):
当 \( a > 0 \) 时:\( \begin{cases} \Delta > 0 \\ f(m) > 0 \\ f(n) > 0 \\ m < -\frac{b}{2a} < n \end{cases} \)
当 \( a < 0 \) 时(开口向下,区间端点函数值需为负):\( \begin{cases} \Delta > 0 \\ f(m) < 0 \\ f(n) < 0 \\ m < -\frac{b}{2a} < n \end{cases} \)
示例:
若 \( f(x) = x^2 - 2x - 3 \),判断是否存在 \( m=0、n=4 \),使两根在 \( (0,4) \) 内。
解:\( a=1>0 \),\( \Delta = (-2)^2 - 4×1×(-3) = 16 > 0 \);\( f(0) = -3 < 0 \)(不满足 \( f(m) > 0 \)),故两根不在 \( (0,4) \) 内(实际根为 \( x=-1 \) 和 \( x=3 \),\( x=-1 \) 在区间外)。
2. 两根均在区间 \( (-\infty, m] \) 或 \( [n, +\infty) \) 内(“外离型”)
问题描述(以“均在 \( (-\infty, m] \)”为例):
方程 \( ax^2 + bx + c = 0 \) 有两个不等实根 \( x_1、x_2 \),且满足 \( x_1 \leq x_2 \leq m \)(“均在 \( [n, +\infty) \)”类似,仅需调整对称轴和端点函数值方向)。
图像特征(以 \( a > 0 \)、“均在 \( (-\infty, m] \)”为例):
抛物线开口向上,两个交点均在区间 \( (-\infty, m] \) 左侧(或端点)。需满足3个核心条件:
1. 有实根,故 \( \Delta \geq 0 \);
2. 对称轴在 \( m \) 的左侧(确保两根整体偏左),故 \( -\frac{b}{2a} \leq m \);
3. 区间端点 \( m \) 处的函数值非负(开口向上,若 \( m \) 在对称轴右侧,函数值必覆盖两根外侧,需为正以保证交点在左侧),故 \( f(m) \geq 0 \)。
代数条件(分开口方向和区间):
情况1:两根均在 \( (-\infty, m] \) 内
\( a > 0 \) 时:\( \begin{cases} \Delta \geq 0 \\ -\frac{b}{2a} \leq m \\ f(m) \geq 0 \end{cases} \)
\( a < 0 \) 时(开口向下,端点函数值需非正):\( \begin{cases} \Delta \geq 0 \\ -\frac{b}{2a} \leq m \\ f(m) \leq 0 \end{cases} \)
情况2:两根均在 \( [n, +\infty) \) 内
\( a > 0 \) 时:\( \begin{cases} \Delta \geq 0 \\ -\frac{b}{2a} \geq n \\ f(n) \geq 0 \end{cases} \)
\( a < 0 \) 时:\( \begin{cases} \Delta \geq 0 \\ -\frac{b}{2a} \geq n \\ f(n) \leq 0 \end{cases} \)
示例:
若 \( f(x) = 2x^2 + 4x - 6 \),求 \( m \) 的范围,使两根均在 \( (-\infty, m] \) 内。
解:\( a=2>0 \),\( \Delta = 16 + 48 = 64 \geq 0 \);对称轴 \( x = -\frac{4}{2×2} = -1 \),故需 \( -1 \leq m \);\( f(m) = 2m^2 + 4m - 6 \geq 0 \),解得 \( m \geq 1 \) 或 \( m \leq -3 \)。结合 \( -1 \leq m \),最终 \( m \geq 1 \)(实际根为 \( x=1 \) 和 \( x=-3 \),当 \( m \geq 1 \) 时,两根均 ≤ m)。
3. 一根在区间 \( (m, n) \) 内,另一根在区间 \( (p, q) \) 内(“区间分离型”,且 \( (m, n) \) 与 \( (p, q) \) 无交集)
问题描述:
方程 \( ax^2 + bx + c = 0 \) 有两个不等实根,且 \( x_1 \in (m, n) \),\( x_2 \in (p, q) \)(例如 \( n < p \),即两个区间左、右分离)。
图像特征(以 \( a > 0 \)、\( n < p \) 为例):
抛物线开口向上,一个交点在 \( (m, n) \) 内,另一个在 \( (p, q) \) 内。核心逻辑是“区间端点函数值异号”——因抛物线连续,若区间两端函数值一正一负,必存在一个交点在区间内。
需满足:\( f(m) \cdot f(n) < 0 \)(保证 \( (m, n) \) 内有一根)且 \( f(p) \cdot f(q) < 0 \)(保证 \( (p, q) \) 内有一根)。
(注:无需额外加判别式,因“两端异号”已隐含 \( \Delta > 0 \),若区间端点为根,可将“<”改为“≤”)
代数条件(与开口方向无关,仅需端点异号):
无论 \( a > 0 \) 还是 \( a < 0 \),只需满足“两个区间各自的端点函数值异号”:
\( f(m) \cdot f(n) < 0 \) 且 \( f(p) \cdot f(q) < 0 \)(若允许根在区间端点,改为“≤0”)。
示例:
若 \( f(x) = x^2 - 3x + 2 \),判断根是否分别在 \( (0,1) \) 和 \( (2,3) \) 内。
解:\( f(0)=2 \),\( f(1)=0 \),故 \( f(0) \cdot f(1) = 0 \)(说明 \( x=1 \) 是根,在 \( (0,1] \) 内);\( f(2)=0 \),\( f(3)=2 \),故 \( f(2) \cdot f(3) = 0 \)(说明 \( x=2 \) 是根,在 \( [2,3) \) 内)。因此两根分别在 \( (0,1] \) 和 \( [2,3) \) 内,符合“区间分离”的要求。
4. 一根在区间 \( (m, n) \) 内,另一根等于 \( m \) 或 \( n \)(“端点含根型”)
问题描述:
方程 \( ax^2 + bx + c = 0 \) 有一根为 \( m \)(或 \( n \)),另一根在 \( (m, n) \) 内(例如 \( x_1 = m \),\( x_2 \in (m, n) \))。
图像特征:
抛物线过点 \( (m, 0) \)(即 \( f(m)=0 \)),另一交点在 \( (m, n) \) 内。需满足两个条件:
1. 端点为根:\( f(m) = 0 \);
2. 另一根在 \( (m, n) \) 内:可通过“韦达定理求另一根”或“区间端点函数值异号”判断。
方法1(韦达定理):设另一根为 \( x_2 \),则 \( x_2 = -\frac{b}{a} - m \)(由 \( x_1 + x_2 = -\frac{b}{a} \)),故需 \( m < x_2 < n \);
方法2(函数值):因 \( f(m)=0 \),只需保证 \( f(n) \) 与抛物线开口方向“异向”(例如 \( a > 0 \) 时,\( f(n) > 0 \) 则另一根在 \( (m, n) \) 内)。
代数条件:
以“\( x_1 = m \),\( x_2 \in (m, n) \)”为例:
\( \begin{cases} f(m) = 0 \\ m < -\frac{b}{a} - m < n \end{cases} \)(韦达定理法),或 \( \begin{cases} f(m) = 0 \\ f(n) \cdot a > 0 \end{cases} \)(函数值法,因 \( a > 0 \) 时 \( f(n) > 0 \),\( a < 0 \) 时 \( f(n) < 0 \),故乘积为正)。
示例:
若 \( f(x) = x^2 - (k+1)x + k \),已知一根为1,另一根在 \( (1, 3) \) 内,求 \( k \) 的范围。
解:\( f(1) = 1 - (k+1) + k = 0 \)(确认1是根);另一根 \( x_2 = k \)(由韦达定理 \( x_1x_2 = k \),故 \( x_2 = k \));需 \( 1 < k < 3 \),故 \( k \in (1, 3) \)。
二、二次函数的恒成立问题
二次函数的恒成立问题,核心是“函数值 \( f(x) = ax^2 + bx + c \) 在指定区间内(或全体实数域)始终满足 \( f(x) > 0 \)、\( f(x) \geq 0 \)、\( f(x) < 0 \) 或 \( f(x) \leq 0 \)”,需结合“开口方向”和“函数最值”分析——因二次函数在区间内的最值必在“顶点”或“区间端点”处取得(若区间为全体实数,最值仅在顶点处)。
以下按“区间类型”(全体实数、闭区间、开区间)分类讲解,均以“\( f(x) > 0 \) 恒成立”为例,其他不等号(\( \geq、<、\leq \))可类比推导。
1. 在全体实数域 \( \mathbb{R} \) 上恒成立(“无界区间恒成立”)
问题描述:对任意 \( x \in \mathbb{R} \),均有 \( ax^2 + bx + c > 0 \)(或 \( \geq 0、< 0、\leq 0 \))。
图像特征与条件推导:
二次函数在全体实数上的图像是“无限延伸的抛物线”,要使函数值始终为正,需满足两个核心条件:
1. 抛物线开口向上(若开口向下,x趋向±∞时函数值趋向-∞,无法恒正),即 \( a > 0 \);
2. 抛物线与x轴无交点(若有交点,交点处函数值为0,不满足“>0”;若允许“≥0”,则可相切,即交点处函数值为0),即 \( \Delta < 0 \)(若为“\( f(x) \geq 0 \) 恒成立”,则 \( \Delta \leq 0 \))。
不同不等号的恒成立条件:
\( f(x) > 0 \) 对任意 \( x \in \mathbb{R} \) 恒成立:\( \begin{cases} a > 0 \\ \Delta < 0 \end{cases} \)
\( f(x) \geq 0 \) 对任意 \( x \in \mathbb{R} \) 恒成立:\( \begin{cases} a > 0 \\ \Delta \leq 0 \end{cases} \)
\( f(x) < 0 \) 对任意 \( x \in \mathbb{R} \) 恒成立:\( \begin{cases} a < 0 \\ \Delta < 0 \end{cases} \)
\( f(x) \leq 0 \) 对任意 \( x \in \mathbb{R} \) 恒成立:\( \begin{cases} a < 0 \\ \Delta \leq 0 \end{cases} \)
特殊情况:一次函数的“伪装”
若 \( a = 0 \),则 \( f(x) = bx + c \) 是一次函数(或常数函数),此时“恒成立”条件需单独分析:
若 \( f(x) > 0 \) 对任意 \( x \in \mathbb{R} \) 恒成立:需 \( b = 0 \) 且 \( c > 0 \)(一次函数若斜率不为0,x趋向±∞时函数值必趋向±∞,无法恒正);
若 \( f(x) < 0 \) 对任意 \( x \in \mathbb{R} \) 恒成立:需 \( b = 0 \) 且 \( c < 0 \)。
示例:
若 \( (k-1)x^2 + 2x + 1 > 0 \) 对任意 \( x \in \mathbb{R} \) 恒成立,求 \( k \) 的范围。
解:分两种情况:
1. 若 \( k-1 = 0 \)(即 \( k=1 \)):函数变为 \( 2x + 1 \),是一次函数,x趋向-∞时函数值趋向-∞,不满足恒正;
2. 若 \( k-1 \neq 0 \)(即二次函数):需 \( \begin{cases} k-1 > 0 \\ \Delta = 2^2 - 4(k-1)×1 < 0 \end{cases} \),解得 \( k > 2 \)。
综上,\( k \in (2, +\infty) \)。
2. 在闭区间 \( [m, n] \) 上恒成立(“有界区间恒成立”)
问题描述:对任意 \( x \in [m, n] \),均有 \( f(x) > 0 \)(或 \( \geq 0、< 0、\leq 0 \))。
核心逻辑: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仅在“对称轴”或“区间端点”处取得,因此“恒成立”等价于“区间内的所有函数值满足不等号”,即“区间内的最值满足不等号”——例如:
若 \( f(x) > 0 \) 在 \( [m, n] \) 上恒成立,则需 \( f(x) \) 在 \( [m, n] \) 上的最小值 \( > 0 \);
若 \( f(x) < 0 \) 在 \( [m, n] \) 上恒成立,则需 \( f(x) \) 在 \( [m, n] \) 上的最大值 \( < 0 \)。
因此,关键是先判断“对称轴是否在区间内”,进而确定最值的位置:
分情况推导(以 \( a > 0 \),\( f(x) > 0 \) 在 \( [m, n] \) 上恒成立为例):
\( a > 0 \)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最小值在“离对称轴最近的点”处取得,分两种情况:
1. 对称轴 \( x = -\frac{b}{2a} \leq m \)(对称轴在区间左侧):
函数在 \( [m, n] \) 上单调递增,最小值在左端点 \( m \) 处,故需 \( f(m) > 0 \);
2. 对称轴 \( x = -\frac{b}{2a} \geq n \)(对称轴在区间右侧):
函数在 \( [m, n] \) 上单调递减,最小值在右端点 \( n \) 处,故需 \( f(n) > 0 \);
3. 对称轴 \( x = -\frac{b}{2a} \in (m, n) \)(对称轴在区间内):
函数在区间内先减后增,最小值在顶点处(即对称轴对应的函数值),故需 \( f\left(-\frac{b}{2a}\right) > 0 \)(顶点纵坐标为 \( \frac{4ac - b^2}{4a} \),故也可写为 \( \frac{4ac - b^2}{4a} > 0 \))。
其他情况类比(以 \( a < 0 \),\( f(x) < 0 \) 在 \( [m, n] \) 上恒成立为例):
\( a < 0 \)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最大值在“离对称轴最近的点”处取得:
1. 对称轴 \( \leq m \):函数在 \( [m, n] \) 上单调递减,最大值在 \( m \) 处,需 \( f(m) < 0 \);
2. 对称轴 \( \geq n \):函数在 \( [m, n] \) 上单调递增,最大值在 \( n \) 处,需 \( f(n) < 0 \);
3. 对称轴 \( \in (m, n) \):函数在区间内先增后减,最大值在顶点处,需 \( f\left(-\frac{b}{2a}\right) < 0 \)。
示例:
若 \( f(x) = x^2 - 2x + 2 > k \) 在 \( [0, 3] \) 上恒成立,求 \( k \) 的范围。
解:原不等式等价于 \( x^2 - 2x + (2 - k) > 0 \) 在 \( [0, 3] \) 上恒成立,设 \( g(x) = x^2 - 2x + (2 - k) \)(\( a=1>0 \))。
对称轴 \( x = 1 \in [0, 3] \),故最小值在顶点处:\( g(1) = 1 - 2 + (2 - k) = 1 - k \)。
需 \( 1 - k > 0 \),即 \( k < 1 \),故 \( k \in (-\infty, 1) \)。
3. 在开区间 \( (m, n) \) 上恒成立(“开区间恒成立”)
问题描述:对任意 \( x \in (m, n) \),均有 \( f(x) > 0 \)(或 \( \geq 0、< 0、\leq 0 \))。
与闭区间的区别:
开区间不含端点,因此需分“对称轴是否在区间内”,且需验证“区间端点的极限趋势”(若区间端点为无穷,需验证x趋向±∞时的函数值)。
分情况推导(以 \( a > 0 \),\( f(x) > 0 \) 在 \( (m, n) \) 上恒成立为例):
1. 若 \( (m, n) = (-\infty, +\infty) \):即“全体实数恒成立”,条件同前(\( a > 0 \) 且 \( \Delta < 0 \));
2. 若 \( (m, n) = (m, +\infty) \)(右开区间):
对称轴 \( \leq m \):函数在 \( (m, +\infty) \) 上单调递增,需 \( \lim_{x \to m^+} f(x) \geq 0 \)(因x趋近于m时函数值不小于0,且单调递增,后续均大于0),即 \( f(m) \geq 0 \);
对称轴 \( > m \):函数在 \( (m, -\frac{b}{2a}) \) 递减、\( (-\frac{b}{2a}, +\infty) \) 递增,最小值在顶点处,需 \( f\left(-\frac{b}{2a}\right) > 0 \)(顶点处函数值正,且x趋向+∞时,\( a > 0 \) 故函数值趋向+∞,满足恒正);
3. 若 \( (m, n) = (-\infty, n) \)(左开区间):
对称轴 \( \geq n \):函数在 \( (-\infty, n) \) 上单调递减,需 \( \lim_{x \to n^-} f(x) \geq 0 \),即 \( f(n) \geq 0 \);
对称轴 \( < n \):函数在 \( (-\infty, -\frac{b}{2a}) \) 递减、\( (-\frac{b}{2a}, n) \) 递增,最小值在顶点处,需 \( f\left(-\frac{b}{2a}\right) > 0 \);
4. 若 \( (m, n) \) 是有限开区间(如 \( (1, 3) \)):
与闭区间类似,但需注意:若对称轴在区间内,仍需顶点处函数值>0;若对称轴在区间外,需“趋近于端点时的函数值≥0”(因开区间不含端点,端点处函数值可为0,但区间内需正)。例如 \( a > 0 \) 且对称轴 \( \leq m \),需 \( f(m) \geq 0 \)(x趋近于m+时函数值≥0,且单调递增,区间内均正)。
示例:
若 \( f(x) = 2x^2 - 4x + 1 > 0 \) 在 \( (1, +\infty) \) 上恒成立,验证是否成立。
解:\( a=2>0 \),对称轴 \( x = 1 \)(即 \( \leq m=1 \));\( f(1) = 2 - 4 + 1 = -1 < 0 \),故 \( \lim_{x \to 1^+} f(x) = -1 < 0 \),即x趋近于1+时函数值为负,不满足恒成立(实际x=1.5时,\( f(1.5)=4.5 - 6 + 1 = -0.5 < 0 \))。
三、总结:核心思想与解题步骤
无论是“根的分布”还是“恒成立”问题,核心思想都是“数形结合”——通过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开口、对称轴、顶点、端点)转化为代数条件,避免纯代数推导的盲目性。
1. 根的分布问题解题步骤:
1. 确定二次项系数 \( a \) 的符号(开口方向);
2. 根据“根的区间位置”画出抛物线的大致图像,明确需要满足的图像特征(如是否有实根、对称轴位置、端点函数值符号);
3. 将图像特征转化为代数条件(判别式、对称轴范围、端点函数值、韦达定理);
4. 解不等式组,得到参数范围(注意验证边界情况,如根是否在区间端点)。
2. 恒成立问题解题步骤:
1. 整理不等式,将所有项移到一侧,构造二次函数 \( f(x) = ax^2 + bx + c \);
2. 确定区间类型(全体实数、闭区间、开区间)和不等号方向(>、≥、<、≤);
3. 根据 \( a \) 的符号(开口方向)和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确定函数的最值位置(顶点或端点);
4. 将“恒成立”转化为“最值满足不等号”,列不等式求解(注意 \( a=0 \) 时的一次函数/常数函数情况)。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
- 不等式 02 切线不等式(切线放缩)
- 不等式 02 对数均值不等式
- 不等式 02 伯努利不等式
- 不等式 02 函数的恒成立与存在性问题
- 不等式 02 常见不等式的缩放方式
- 函数 03 函数的概念、性质、幂函数
- 函数 03 函数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
- 函数 03 区间、无穷大
- 函数 03 求函数的定义域
- 函数 03 求函数的值域
- 函数 03 求函数的解析式
- 函数 03 抽象函数\(f(x)\)
- 函数 03 求抽象函数解析式
- 函数 03 分段函数:定义域、值域、求导方法
- 函数 03 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周期性
- 函数 03 隐函数:\(F(x,y)=0\)
- 函数 03 反函数:\(y = f^{-1}(x)\)
- 函数 03 函数图象变换:平移、对称、翻折、缩放、旋转
- 函数 03 函数的对称性:自对称、互对称
- 函数 03 函数\( f(x) \)的对称轴为\( x = a \)
- 函数 03 绝对值符号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 函数 03 函数的单调性:增函数、减函数
- 函数 03 函数的奇偶性:奇函数、偶函数
- 函数 03 函数的最值:最大值、最小值
- 函数 03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 [a,b] 上的最值
- 函数 03 二次函数的根的分布问题与恒成立问题
- 函数 03 函数的极值点、驻点、拐点、鞍点、可导点
- 函数 03 函数的周期性:周期函数
- 函数 03 类周期性函数
- 函数 03 函数的凹凸性:凹函数、凸函数
- 函数 03 幂函数: \(y = x^a\)
- 函数 03 对勾函数与双刀函数
- 指数函数 04 指数函数 \(y = a^{x}\) 与 对数函数 \(y=\log_{a}x\)
- 指数函数 04 根式运算、化简、根式不等式、有理化
- 指数函数 04 指数方程:\(a^{x}=b\)(\(a > 0\)且\(a\neq1\))
- 指数函数 04 指数函数:\(y = a^{x}(a>0\),且\(a\neq1)\)
- 对数函数 04 对数运算与对数函数
- 函数同构
- 高中数学 05 三角函数
- 三角函数 05 角度制与弧度制、角度运算
- 三角函数 05 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
- 三角函数 05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 三角函数 05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 三角函数 05 三角函数恒等变换
- 三角函数 05 加权同角三角函数和相结合的辅助角公式
- 高中数学 06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 平面向量 06 平面向量的概念、共线向量、零向量
- 平面向量 06 三点共线、四点不共线等
- 平面向量 06 向量加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法则、运算律
- 平面向量 06 向量减法、相反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