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

1. 词汇的定义和范围

定义: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例如,汉语词汇包括了汉语里所有的词,像“山”“水”“走”“跑”等单词,以及“成语”(如“胸有成竹”“叶公好龙”)、“惯用语”(如“碰钉子”“开后门”)等固定短语。

范围划分:

基本词汇:基本词汇是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全民常用的、稳固的、有构词能力的词汇。比如“天”“地”“人”“手”“日”“月”等,这些词是人们日常生活和交流中频繁使用的,并且从古至今意义和用法都很稳定,还能作为词根构成其他许多词,像“天空”“大地”“人民”等。

一般词汇:是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包括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等。新造词如“网红”“人工智能”是随着社会发展新出现的词汇;古语词如“之乎者也”在现代书面语或特定文体中偶尔使用;方言词像粤语中的“靓仔”“唔该”在方言区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被其他地区的人知晓;外来词如“巴士”(bus)、“咖啡”(coffee)是从其他语言吸收进来的词汇。

2. 词汇的构成方式

单纯词:

定义: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

类型:

单音节单纯词:如“山”“水”“人”等,这些词只有一个音节,并且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多音节单纯词:

连绵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比如“仿佛”“彷徨”“玲珑”,“仿佛”不能拆开解释,拆开后“仿”和“佛”单独没有“仿佛”这个词的意义。

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的单纯词。例如“猩猩”“姥姥”“潺潺”,“猩猩”并不是“猩”的重复叠加意义,而是一个整体表示一种动物。

音译词:是按照外语词的读音翻译过来的词。像“沙发”(sofa)、“巧克力”(chocolate),这些词是根据外语发音用汉语的语音形式记录下来的,其中每个音节没有独立的意义与外语原词的语素对应。

合成词:

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是合成词。

类型:

复合式合成词:

联合型: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比如“海洋”(“海”和“洋”意义相近)、“手足”(“手”和“足”相关)、“开关”(“开”和“关”相反)。

偏正型:前一个语素修饰、限制后一个语素。例如“火车”(“火”修饰“车”,表明车的动力类型)、“热爱”(“热”修饰“爱”,表示爱的程度)。

补充型:后一个语素补充说明前一个语素。像“提高”(“高”补充说明“提”的结果)、“车辆”(“辆”补充说明“车”的单位)。

动宾型:前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例如“读书”(“读”是动作,“书”是对象)、“司机”(“司”是操作,“机”是机器,即操作机器的人)。

主谓型:前一个语素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个语素是陈述前一个语素的。比如“地震”(“地”是被陈述的对象,“震”是陈述“地”的动作)、“年轻”(“年”是对象,“轻”是对“年”的陈述)。

附加式合成词:

前加式(前缀 + 词根):例如“老师”(“老”是前缀,“师”是词根)、“老虎”(“老”在这里没有实在的“年老”意义,只是作为前缀)。

后加式(词根 + 后缀):像“桌子”(“桌”是词根,“子”是后缀)、“绿化”(“绿”是词根,“化”是后缀,表示变成某种状态)。

3. 词汇的发展变化

新词的产生:

社会发展催生新词: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大量新的词汇。例如,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电商”“网购”“社交媒体”等词汇;航天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空间站”“载人航天”等词。

新观念带来新词:社会观念的变化也会产生新词。如现代人们对健康和健身的重视,出现了“健身达人”“有氧运动”“素食主义”等词汇。

旧词的消亡和复活:

旧词消亡:一些随着旧事物消失或社会观念转变而不再使用的词会逐渐消亡。例如,古代表示马车部件的一些词汇,随着马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式微而很少使用。

旧词复活:有些旧词会因为文化复古潮流或特殊的语境而重新被使用。比如“汉服”一词,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原本古代的服饰称谓重新活跃在现代词汇中,并且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词义的演变:

词义扩大:指一个词的意义范围由小变大。例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词义缩小:与词义扩大相反,是词的意义范围由大变小。比如“谷”,原来指谷类的总称,现在在北方一些方言中主要指小米。

词义转移:是指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移到另一个范围。例如“脚”,古代指小腿,现在指人或动物的腿的下端接触地面的部分。

现代汉语

汉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