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音?(元音、辅音)
一、语音的定义
定义: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是语言交际得以实现的载体,通过声音的传递来表达各种语义内容。例如,当我们说出“你好”这个词时,发出的声音就是语音,它使得交流双方能够理解其中的问候之意。
二、语音的基本要素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它主要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在语音中,音高的变化可以形成声调。比如汉语普通话中的四个声调,阴平是高平调(如“妈mā”),阳平是高升调(如“麻má”),上声是降升调(如“马mǎ”),去声是全降调(如“骂mà”),不同的音高变化形成了不同的语义区别。
音强:即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在一些语言中,音强可以用来区分语义或表达不同的语气。例如在英语单词“content”中,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音强不同,发音也有所区别,重音位置的变化(“ˈkɒntent”表示内容,“kənˈtent”表示满意的)会导致语义的改变。
音长:是指声音的长短,它由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决定。在某些语言或方言中,音长的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比如在日语中,长音和短音是有区别的,“おばあさん(obaasan)”(奶奶)和“おばさん(obasan)”(阿姨),“あ”音的长短不同,语义也不同。
音色:又叫音质,是指声音的特色,它主要由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形状决定。不同的人即使发出相同的音高、音强和音长的音,也可以通过音色来区分,就像每个人的嗓音都有独特的特点。在语音中,不同的元音和辅音的音色不同,比如“a”和“i”音色不同,“b”和“p”音色也不同,这是因为它们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和共鸣等情况不同。
三、语音的产生过程(从生理角度)
肺部:语音的动力源是肺部呼出的气流。当我们说话时,肺部收缩,气流从肺部通过气管呼出。例如,在发“h”这个音时,气流从肺部呼出,经过声道,从口腔中摩擦而出。
喉头和声带:喉头内部有声带,气流经过喉头时,声带可以振动或不振动来产生不同的语音。如果声带振动,就会产生浊音,如“m、n、l、r”等;如果声带不振动,就会产生清音,如“b、p、f、d”等(除了带音的情况)。例如在发“m”音时,双唇紧闭,气流从鼻腔出来,同时声带振动;而发“p”音时,双唇先紧闭阻碍气流,然后放开,气流冲出,声带不振动。
口腔和鼻腔:它们是主要的共鸣器,口腔中的舌头、嘴唇、牙齿等器官的位置和动作变化可以改变共鸣腔的形状,从而产生不同的元音和辅音。鼻腔在发鼻音时(如“m、n、ng”)起到共鸣作用。以发“a”音为例,嘴巴张大,舌头位置相对靠后,气流在口腔中形成共鸣发出“a”的声音;而发“i”音时,嘴唇扁平,舌尖抵住下齿,口腔形状改变,产生与“a”不同的音色。
四、语音的分类(元音和辅音)
1、元音:
定义和特点:元音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不受阻碍而发出的音。它的特点是发音响亮、通畅,能自成音节,也可以和辅音一起构成音节。例如“a、o、e、i、u、ü”这些单韵母,发音时口腔没有明显的阻碍,声音比较响亮。像“啊(ā)”这个音节,就是由元音“a”单独构成的。
元音:按舌位高低分类:可以分为高元音(如“i、u、ü”)、半高元音(如“e、o”)、半低元音(如“ê”)、低元音(如“a”)。高元音发音时舌头位置较高,靠近上腭,如“i”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舌面前部向硬腭抬起;低元音“a”发音时嘴巴张大,舌头位置较低。
元音:按舌位前后分类:有前元音(如“i、ü”)、央元音(如“ə”)、后元音(如“u、o”)。前元音发音时舌头位置靠前,如“i”舌尖抵住下齿;后元音“u”发音时舌根后缩,双唇拢圆突出。
元音:按嘴唇圆展分类:分为圆唇元音(如“o、u、ü”)和不圆唇元音(如“a、e、i”)。圆唇元音在发音时双唇拢圆,像“o”发音时嘴唇拢成圆形;不圆唇元音嘴唇自然状态或扁平,比如“a”发音时嘴唇自然张开。
2、辅音:
定义和特点:辅音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或鼻腔中受到一定阻碍而发出的音。它的特点是发音一般不响亮,气流受阻的位置和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辅音。例如“b、p、m”是双唇音,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辅音不能单独构成音节,通常要和元音一起构成音节,如“bā(八)”,“b”是辅音,“a”是元音,共同构成音节。
辅音:按发音部位分类:
双唇音:包括b、p、m,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如“bō(波)”“pō(坡)”“mō(摸)”。
唇齿音:只有f,发音时下唇接近上齿,形成窄缝阻碍气流,例如“fō(佛)”。
舌尖中音:有d、t、n、l,舌尖抵住上齿龈,如“dī(低)”“tī(梯)”“nī(妮)”“lī(哩)”。
舌根音:包含g、k、h,舌根抵住软腭,例如“gē(哥)”“kē(科)”“hē(喝)”。
舌面音:包括j、q、x,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如“jī(鸡)”“qī(期)”“xī(西)”。
舌尖后音:有zh、ch、sh、r,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例如“zhī(知)”“chī(吃)”“shī(是)”“rī(日)”。
舌尖前音:包含z、c、s,舌尖抵住上齿背,例如“zī(资)”“cī(次)”“sī(思)”。
辅音:按发音方法分类:
塞音:发音时气流完全受阻,然后突然放开,如b、p、d、t、g、k。其中b、d、g是不送气塞音,p、t、k是送气塞音。
擦音:气流通过口腔或鼻腔的窄缝时摩擦成声,如f、h、x、sh、r、s。
塞擦音:发音时先完全阻碍气流,然后慢慢放开,让气流挤出,如j、q、zh、ch、z、c。
鼻音:气流从鼻腔出来,同时声带振动,如m、n、ng(在汉语普通话中,ng只能作为韵母的一部分,不能作为声母)。
边音: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如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