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音位?

一、音位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它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重点在于区分不同的语义。例如,在汉语普通话中,“爸(bà)”和“怕(pà)”,“b”和“p”这两个音能区分不同的意义,它们就属于不同的音位。音位是抽象的概念,它不关注具体的语音细节,而是关注能产生意义差别的语音特征。

二、音位变体的概念和示例

概念:一个音位往往包含几个不同的音,这些音就是音位变体。它们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表现形式,其出现条件受语音环境的制约。例如,英语中的/p/音位,在单词“pit”(发音为[pʰɪt])中,/p/读成送气音[pʰ],在“spit”(发音为[spɪt])中,/p/读成不送气音[p],这里的[pʰ]和[p]就是/p/音位的音位变体。

示例(以汉语为例):

/a/音位:在“啊(ā)”“安(ān)”“昂(áng)”这些音节中,/a/的实际发音是不同的。在“啊”中,/a/是一个比较央的[a];在“安”中,受前鼻音“n”的影响,/a/是一个靠前的[æ];在“昂”中,受后鼻音“ng”的影响,/a/是一个靠后的[ɑ]。这里的[a]、[æ]、[ɑ]就是/a/音位的音位变体。

/e/音位:在“鹅(é)”“诶(ēi)”“恩(ēn)”等音节中,/e/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鹅”中,是一个比较标准的[ɤ];在“诶”中,由于和“i”相拼,发音位置稍前,成为[ei]中的[e];在“恩”中,受“n”影响,发音又有所变化。这些不同的发音形态也是/e/音位的音位变体。

三、音位与汉语拼音的关系(以汉语普通话为例)

声母音位:汉语普通话的声母系统实际上是由不同的音位构成的。例如,“b”和“p”是两个不同的音位,它们的区别在于发音时送气与否,这一区别能够产生不同的语义,如“bān(班)”和“pān(攀)”。同样,“d”和“t”、“g”和“k”等也是不同的音位,通过这些音位的区分来表达不同的字词。

韵母音位:韵母也包含多个音位。以“i、u、ü”为例,它们是不同的音位,在和声母相拼或者构成音节时能区分意义。如“jī(鸡)”“jū(居)”,“i”和“ü”这两个音位的不同使得“鸡”和“居”的意义得以区分。而且,如前面提到的/a/音位在不同韵母环境下的变体情况,也体现了韵母中复杂的音位关系。

声调音位(调位):汉语普通话中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可以看作是不同的音位,称为调位。例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声母和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也就是调位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语义,这充分体现了声调作为音位在汉语中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

什么是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