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一、象形:

描画事物的形象的造字法,如“日、月、山、水、人、木、火、口、目、田”等就是描绘其图案来造字,后来逐渐演化变成如今的造型。象形造字法是人类最本能的造字方法。

概念深化:象形造字法是基于对事物外形的直接描绘。古人在观察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后,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它们的轮廓,以此形成文字。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造字方式,反映了人类早期对世界的认知主要基于视觉感知。例如,“目”字在甲骨文里就像是一只眼睛的形状,横着的线条代表眼眶,中间的圆形代表眼珠,通过这种简单的图形,人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这个字代表眼睛。

应用范围拓展:除了描绘自然物体,象形字也用于表示一些身体动作或人体部位。如“手”字,在古代文字中的形态就像是一只伸出的手,有手指和手掌的形状;“足”字类似脚的形状,用于表示脚或行走的动作。不过,象形造字法的应用范围主要局限于具体的、有形的事物,对于抽象的情感、思想等难以通过外形描绘来造字。

二、指事:

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象征符号来造字,比如“刃(刀锋的那边加一点)、本(树根加一点)、甘(舌头加一点)、亦(由“大”张开手臂的人,胳肢窝下加两点,指胳肢窝)”。

用纯象征的符号造字也属于指事造字法,比如“一、二、三、五、七、十、上、下”,用纯象征符号造字就属于记号字。

造字技巧解析: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这种符号可以是简单的点、横、竖等。例如,“刃”字是在“刀”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在刀刃的位置加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指示符号,明确指出了这个字表示刀刃的意思。这种造字法通过巧妙地利用已有的象形基础,再加上指示性元素,能够传达更具体或抽象的概念。

与象形字的关系:指事字和象形字密切相关,它是象形字的一种补充。象形字侧重于描绘物体的整体形状,而指事字则更注重于指出物体的某个特定部位或抽象概念。有些指事字的象形基础比较明显,有些则相对隐晦。例如“甘”字,在口内加一横,表示味道甜,这是基于“口”的象形,通过一横这个指示符号来表示甜的感觉。

三、形声:

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的造字法。形旁是汉字对事物进行归类的表义部件,声旁表示该字的读音,比如:

左形右声:证、抖、城、构、伟;右形左声:战、励、刚、彰、瓴;上形下声:芳、岗、晨、笼、雾;

下形上声:想、熬、袋、劈、汞;外形内声:圆、厘、匪、闺、匈。

例如“鸠”字的形旁“鸟”;声旁“九”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

形旁和声旁的选择规律: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选择有一定规律。形旁通常是表示与字的意义有关的部首,如与水有关的字多采用“氵”作形旁,像“河”“湖”“海”等;与金属有关的字常用“钅”作形旁,如“铁”“铜”“银”等。声旁的选择则考虑读音,不过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有些形声字的声旁现在读音不太准确了。例如“江”的声旁“工”,在古代读音与“江”更接近。

形声字的发展演变:形声字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数量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事物的出现,人们利用形声造字法创造了大量新字。例如,化学元素名称中有许多形声字,“氧”(“气”形旁表示与气体有关,“羊”声旁提示读音)、“氢”(“气”形旁,“巠”声旁)等。同时,一些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位置也可能发生变化,如“群”,在甲骨文时期是上下结构,“羊”在上,“君”在下,后来演变成左右结构。

四、会意:

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号组成新字的造字法(不同于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形声字),比如:

“日”和“月”组成“明”字;

“人”和“言”组成“信”字,表替人带话而不加改变为值得信赖;

“人”和“木”组成“休”,表示人在树下休息……

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重叠组成的。比如:

两个“人”组成“从”,三个“人”组成“众”;

两个“木”组成“林”,三个“木”组成“森”;

两个“口”组成“吕”,三个“口”组成“品”等。

组合方式多样性: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合而成,其组合方式多种多样。除了前面提到的“休”(人靠在树上休息)这种并列式组合外,还有上下结构、内外结构等组合方式。例如“囚”字,是“人”在“囗”(代表围墙或囚禁的空间)中,表示囚禁的意思;“尖”字是“小”和“大”组合,上面小下面大,表示物体的尖端部分。

文化内涵体现:会意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古人的思维方式。例如“家”字,由“宀”(代表房屋)和“豕”(猪)组成,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家庭饲养家畜的生活场景,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家庭概念的一种理解,即有房屋和家畜才是一个完整的家。

五、假借:

借用读音不同的字和形旁来组字的造字法,假借字和形声字关系密切,只是声旁的表音功能丧失了。比如:

兑dui---shuo说 tuo脱 yue悦阅

告gào---gù梏牿 hú鹄 jiào窖 kù酷

且qie---cu粗殂 ju跙沮狙疽龃雎 qu蛆 zu祖 阻组诅俎 zhu租助 zui咀

者zhe---du都赌堵睹 chu褚储 shu暑署 zhu猪诸煮箸渚著 tu屠 xv绪

占zhan---dian玷 nian拈鲇黏 zhen砧 tie贴帖

转注的不同观点:对于转注的理解,学界有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转注是部首相同、声音相近、意义可以互相解释的字之间的关系。另一种观点强调转注是一种用字法,是为了适应词汇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对已有字的改造或重新解释来产生新的意义。例如,“颠”和“顶”都有头顶的意思,它们之间可能存在转注关系,通过相互参照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意义。

假借的实际应用和影响:假借在汉字发展初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有限的汉字能够记录更多的语言信息。例如,“莫”字,本义是傍晚(甲骨文像太阳落在草丛中),后来假借为否定词“不”“没有”的意思,如“莫须有”。这种假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汉字的复杂性,但也丰富了汉字的表意功能,许多假借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其假借义逐渐成为主要的意义,而本义可能只在研究古文字等特定情况下才会被提及。

六、转注:

字的意义发生变化而转作它用,其本义用另一个字来注解和代替。转注不是一种造字法,是与造字密切相关的用字法,转注字都是两字一对,比如:

其--箕:“其”本义是“簸箕”的象形,后来转做虚词,“其”的原始义用“箕”字代替;

斤--斧:“斤”原始义为“斧”,后来转做量词“斤”,原始义用“斧”字代替;

莫--暮:“莫”原始义是“暮-太阳落在草下”之会意,后来转做虚词,原始义用“暮”字代替;

要--腰:“要”原始义是“人体腰部”之象形,后来转做动词,原始义用“腰”字代替;

益--溢:“益”原始义是“水从皿中溢出”的会意,后转做益处之义,本义用“溢”字代替;

自--鼻:“自”原始义是“鼻子”之象形,后来转做代词或介词,原始义用“鼻”字代替。

总结以上六书

“象形”和“指事”是纯正的“造字法”,一般用于独体字;

“形声”、“会意”和“假借”是“组字法”,一般用于合体字;

转注是“用字法”。

总而言之,以上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们群策群力归纳出来的文字学理论,其所含的汉字构成法则,并非一人独创,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演化而成,是一代又一代集体智慧的结晶。

现代汉语

汉字: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