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声调、标调歌

一、声调的定义和功能

定义:声调是汉语读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基本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还有一个轻声。例如在“妈(mā)、麻(má)、马(mǎ)、骂(mà)”这组字中,声母和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体现了声调的变化。

功能:

区别意义:声调的主要功能是区分语义。同样的声母和韵母组合,不同的声调代表不同的字词或语法功能。比如“好(hǎo)”是形容词,“好(hào)”是动词,声调的不同导致了词性和意义的差异。

增强节奏感和韵律美:在汉语的语言表达中,声调的高低起伏变化就像音乐中的音符,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例如在诗词中,平仄(声调的一种分类)的交替使用,让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

二、四个基本声调的名称、符号和发音特点

阴平(第一声):

名称和符号:名称是阴平,符号是“ˉ”,标在韵母的上方。

发音特点:高平调,发音时音高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发音过程中,声带保持均匀的紧张状态,气流比较平稳。例如“妈(mā)”“巴(bā)”“他(tā)”等字,读音时声音平稳且音调较高。

阳平(第二声):

名称和符号:名称是阳平,符号是“ˊ”,标在韵母的上方。

发音特点:高升调,发音时音高由中度升到高度。发音开始时,声带较松弛,随着发音的进行,声带逐渐拉紧,音高上升,气流也随之变强。比如“麻(má)”“拔(bá)”“拿(ná)”等字,读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音高的上升。

上声(第三声):

名称和符号:名称是上声,符号是“ˇ”,标在韵母的上方。

发音特点:降升调,发音时音高先降到最低,然后再上升。开始发音时,声带较紧,音高下降,接着声带放松,音高再上升。这个声调的发音相对复杂一些。例如“马(mǎ)”“把(bǎ)”“打(dǎ)”等字,发音过程有明显的曲折变化。

去声(第四声):

名称和符号:名称是去声,符号是“ˋ”,标在韵母的上方。

发音特点:全降调,发音时音高从最高降到最低。发音开始时,声带处于紧张状态,随着发音,音高迅速下降,声带也随之松弛,气流较强。像“骂(mà)”“罢(bà)”“踏(tà)”等字,读的时候声音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三、轻声

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发音轻而短。轻声的音高不固定,它的高低取决于前一个音节的声调。例如“妈妈(mā ma)”,后一个“妈”读轻声,它的音高比较低,而且发音很轻短。

常见情况:

助词:像“的(de)”“地(de)”“得(de)”“着(zhe)”“了(le)”“过(guò)”等助词,在句子中一般读轻声。例如“美丽的(měi lì de)”“认真地(rèn zhēn de)”“跑得快(pǎo de kuài)”。

词缀:一些词缀也读轻声,如“子(zi)”“头(tou)”等。例如“桌子(zhuō zi)”“石头(shí tou)”。

重叠词的第二个音节:许多重叠词的第二个音节读轻声,如“爸爸(bà ba)”“星星(xīng xing)”“看看(kàn kan)”。

四、标调的方法

标调歌:有 a 在,给 a 戴;a 不在,o、e戴;要是i、u一起来,谁在后面给谁戴。

1. 单韵母音节标调规则

基本规则:单韵母音节标调时,直接将声调符号标在韵母上方。例如,“ā(啊)”“ō(喔)”“ē(鹅)”“ī(衣)”“ū(乌)”“ǖ(迂)”,声调符号紧挨着韵母。

注意事项:在“i”上标调时,要注意“i”上面的点要去掉。比如“ī(衣)”是第一声,标第二声时写成“í”,第三声是“ǐ”,第四声是“ì”。同样,“ü”和“j、q、x”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但标调时还是标在“ü”上,如“ju(居)”的第一声是“jū”,第二声是“jú”,第三声是“jǔ”,第四声是“jù”。

2. 复韵母音节标调规则

有a不放过:如果复韵母中有“a”,那么声调符号标在“a”上。例如,“āi(哀)”“áo(熬)”“ǎi(矮)”“ào(奥)”,无论这个复韵母是由几个元音组成,只要有“a”,就优先把声调标在“a”上。

无a找o、e:当复韵母中没有“a”,但是有“o”或者“e”时,声调符号标在“o”或者“e”上。比如“ōu(欧)”“éi(欸)”,如果是“iou(iu)”和“uei(ui)”这样的拼写形式,因为“iou”和“uei”在和声母相拼时,中间的元音省略了,标调时还是按照原来的“o”和“e”来标,如“jiū(纠)”是“iou”的第一声,声调标在“o”对应的位置上;“guī(归)”是“uei”的第一声,声调标在“e”对应的位置上。

i、u并列标在后:当复韵母是由“i”和“u”并列组成(如“ui”和“iu”这种情况实际是“uei”和“iou”的拼写变化),或者是“iu”“ui”与其他元音组合时,声调符号标在后面的元音上。例如“iū(优)”的声调标在“u”上,“uī(威)”的声调标在“i”上;再如“iué(约)”这个假设的音节(实际拼音规则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拼写),声调也标在“e”上。

i上标调把点抹:如果声调标在“i”上,“i”上面的点要去掉。例如“iā(呀)”标第二声时写成“iá”,第三声是“iǎ”,第四声是“ià”。

3. 鼻韵母音节标调规则

基本同复韵母规则:鼻韵母标调规则和复韵母类似。有“a”的鼻韵母,声调标在“a”上,如“ān(安)”“áng(昂)”;没有“a”,有“o”或“e”的,标在“o”或“e”上,如“ōng(轰)”“ěn(恩)”;“i”和“u”并列的,标在后面的元音上,如“iūn(晕)”(实际拼写为“ün”,但在理解标调规则时可以这样类比),声调标在“u”上。

特殊情况说明:对于“in”和“ing”这样只有“i”的鼻韵母,声调直接标在“i”上,同时注意标调时“i”上的点要去掉,如“īn(因)”“íng(英)”。对于“un”(实际是“uen”的拼写变化),当它单独出现或者作为音节主体时,声调标在“u”上,如“ūn(温)”。

现代汉语

汉语拼音:声调、标调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