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一、汉语拼音的定义与作用

汉语拼音是一种用拉丁字母和一些附加符号来标注汉语读音的系统。

1. 本质属性

它是一种辅助工具,主要用于给汉字注音。在汉语中,汉字本身的字形结构并不能直观地体现读音,汉语拼音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好”这个字,通过拼音“hǎo”就能明确它的读音,让学习者(尤其是儿童和外国汉语学习者)能够准确地将读音和字形联系起来。

2. 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古代曾有直音法(用一个同音字来注明另一个字的读音)和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来标注读音,但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文化交流的需要,人们开始探索用更科学、更简便的方式来标注汉语读音。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是我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 在语言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帮助识字: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初学者来说,汉语拼音是识字的重要拐杖。它可以帮助儿童快速掌握汉字的读音,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生字旁边都会标注拼音,便于学生学习。

推广普通话: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汉语拼音为推广普通话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工具。不同方言区的人可以通过学习汉语拼音来纠正发音,使自己的语音更加规范。比如,南方方言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时,利用拼音来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等难点发音。

应用于输入法和信息检索:在现代科技时代,汉语拼音在计算机输入法和信息检索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各种输入法中(如全拼输入法、双拼输入法等),用户通过输入汉字的拼音来打出相应的汉字,这大大提高了文字输入的效率。在信息检索方面,搜索引擎也支持通过拼音来查找相关的内容,比如输入“shufang”可以检索到“书房”相关的信息。

二、汉语拼音的构成要素

1. 声母(21个)b、p、m、f、d、t、n、l、g、k、h、j、q、x、zh、ch、sh、r、z、c、s

定义与功能: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它的主要功能是与韵母相配合构成完整的音节,并且能够区别不同音节的发音起始部分。声母一般发音比较轻短,起到辅助发音的作用。例如在“bā(八)”这个音节中,“b”就是声母,它帮助确定了这个音节发音的起始动作。

数量和分类:汉语普通话中有21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按照发音部位可以分为7类。

双唇音:b、p、m。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放开,使气流迸出而发音。例如,“bō(波)”中“b”发音时气流较弱,“pō(坡)”中“p”发音时气流较强,“mō(摸)”中“m”发音时双唇紧闭,鼻腔共鸣。

唇齿音:f。发音时下唇接近上齿,形成窄缝阻碍气流,让气流从缝中挤出来摩擦成声。如“fō(佛)”。

舌尖中音:d、t、n、l。舌尖抵住上齿龈,阻碍气流,然后舌尖突然放开,使气流冲出。其中“dī(低)”和“tī(梯)”的区别在于“t”送气较强,“nī(妮)”发音时气流从鼻腔出来,“lī(哩)”发音时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

舌根音:g、k、h。舌根抵住软腭,阻碍气流,然后舌根突然放开,使气流冲出。例如“gē(哥)”“kē(科)”“hē(喝)”,“k”发音时送气较强。

舌面音:j、q、x。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阻碍气流,然后舌面放开,使气流挤出。如“jī(鸡)”“qī(期)”“xī(西)”,“q”发音时送气较强。

舌尖后音:zh、ch、sh、r。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阻碍气流,然后舌尖放开,使气流冲出。“zhī(知)”“chī(吃)”“shī(是)”“rī(日)”,“ch”送气较强,“r”发音时舌尖有颤动。

舌尖前音:z、c、s。舌尖抵住上齿背,阻碍气流,然后舌尖放开,使气流挤出。例如“zī(资)”“cī(次)”“sī(思)”,“c”送气较强。

2. 韵母(39个)

定义与功能:韵母是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它是音节中比较响亮的部分,主要功能是与声母一起构成音节,并且能够通过自身的不同组合和变化来丰富汉语的音节数量和发音。例如在“bā(八)”中,“ā”是韵母,它决定了这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发音部分。

数量和分类:普通话共有39个韵母

单韵母:a、o、e、i、u、ü。它们是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发音时口腔形状基本不变。例如“ā(啊)”嘴巴张大,“ō(喔)”嘴巴拢圆,“ē(鹅)”嘴角向两边展开,“ī(衣)”舌尖抵住下齿,“ū(乌)”双唇拢圆突出,“ǖ(迂)”嘴唇撮起。

复韵母: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组合而成,发音时口腔形状会发生变化。例如ai、ei、ao、ou、ia、ie、ua、uo、üe、iao、iou(iu)、uai、uei。如“hǎi(海)”是由“h”声母和“ai”复韵母组成,发音时从“a”的音滑向“i”的音。

鼻韵母:由元音后面带上鼻辅音“n”或“ng”构成。前鼻韵母有an、en、in、un、ün,后鼻韵母有ang、eng、ing、ong、iong。例如“bān(班)”是前鼻韵母“an”,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发“a”音后,舌尖继续抵住上齿龈发“n”音;“bāng(帮)”是后鼻韵母“ang”,发音时舌根后缩抵住软腭发“a”音后,舌根继续抵住软腭发“ng”音。

3. 声调(四个基本声调,一个轻声)

定义与功能: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同样的声母和韵母组合,不同的声调会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mā(妈)、má(麻)、mǎ(马)、mà(骂)”,声母和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意义也完全不同。

种类和标记方法: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基本声调,还有一个轻声。

第一声(阴平):高平调,调值是55,发音时音高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用“ˉ”标记,如“mā(妈)”。

第二声(阳平):高升调,调值是35,发音时音高由中度升到高度,用“ˊ”标记,如“má(麻)”。

第三声(上声):降升调,调值是214,发音时音高先降到最低,然后再上升,用“ˇ”标记,如“mǎ(马)”。

第四声(去声):全降调,调值是51,发音时音高从最高降到最低,用“ˋ”标记,如“mà(骂)”。

轻声: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发音轻而短,有些词语的轻声有区别词性和意义的作用。轻声不标调,例如“de(的)”“le(了)”。

现代汉语

汉语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