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释:

里仁为美:“里”有两种解释,一为乡里、居住的地方;二可借作动词用,里即居,住在某处。“仁”也有两种解释,一指人道,一指仁者。里仁,一说居住在有仁者(或有仁厚的道德风尚)的地方;一说居于仁道,以仁道为立身的根本。

择不处(chǔ)仁:一说选择有仁者(或有仁厚的道德风尚)的地方居住,一说选择仁道而处。择,选择。处,居住。

知:同“智”。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

约:穷困。

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

好(hào):喜爱。

恶(wù):憎恨,讨厌。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

恶:有两种解释,一为善恶的恶,与上章“恶”字不同;二为好恶的恶,与上章“恶”字同义。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恶(wū):何,怎么。

造次:急遽,仓促。

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

尚:通“上”。此处用作动词,超过的意思。

盖有之矣:盖,疑词,大概的意思。“有之”有两种解释,一为是指有肯用力而力不足者,是联系上句“未见力不足者来理解”;二为是指有肯一日用力于仁者,是联系上句“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来理解。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注释:

党:类别,类型。旧注说赞同仁道的有三种,仁者是实行仁道才心安,智者是以实行仁道有利于自己而赞同仁道,畏罪者是勉强按仁道去做。赞同仁道的表现虽同,思想本质却不同。因此只看他按仁道去做的表现,还不能判断他是否真有仁心。而过错是人人力求避免的,从一个人的错误最能看出他的内心真情。

译文:

孔子说:“居住的地方要有仁者(或有仁厚的道德风尚)才好。选择住处不选在有仁者(或有仁厚的道德风尚)的地方,哪能算是明智呢?”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中。仁者是安于仁道,智者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而去行仁。”

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子说:“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不是依道的要求而得到富贵,就不去接受它;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是依道的要求而得以摆脱贫贱,就不去摆脱它。君子如果丢弃了仁德,又怎能叫作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也一定按仁道去做,就是在颠仆困顿的时候也一定按仁道去做。”

孔子说:“我没有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行仁德,不让不仁的东西加到自己身上。有人能把他一天的力量都用在仁上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力量不足的人还是有的,我没有见过罢了。”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和他同类人相同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仁与不仁。”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