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尧曰篇第二十》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1. 原文及断句: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注释:
天之历数在尔躬:“历”指选择、选定;“数”指气数、命运;“躬”指自身。这句话是说上天选定的帝王之位落到了你身上。
允执其中:“允”指真诚、诚信;“执”指秉持、实行;“中”指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玄牡:黑色的公牛,古代祭祀常用的牲畜。
大赉:“赉”指赏赐。
逸民:指遁世隐居的贤人。
译文:
尧(让位给舜时)说:“啧!你这个舜呀!按照天命安排的帝位次序已经落到你的身上了,你要真诚地奉行中和之道啊。如果天下的人都陷入穷困的境地,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完结了。”舜(让位给禹的时候)也这样告诫禹。
商汤说:“我冒昧地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明白地向光明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臣仆的善恶我不敢隐瞒,请上帝予以明察。我本人如果有罪,不要因此牵连百姓;老百姓有罪,要归我一人承担责任。”
周朝赏赐分封诸侯,让为善的人都富贵。(周武王说:)“即使是同姓至亲,也不如有仁德的人。百姓有过错,在我一人身上。”
(孔子说:)谨慎地规范度量衡,恢复废弃的官职,政令就可以畅通了。复兴灭亡了的国家,接续断绝了的世袭贵族世家,启用被废黜的、遁世的有才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心悦诚服。执政者要重视的是:民生、粮食、丧葬、祭祀之礼。执政者宽厚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诚恳守信就会得到人民的信任,勤勉就会取得成功,公平公正老百姓就会心悦诚服。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不可违,就不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义法度,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理解他人说的话,就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
讲解:
尧对舜、舜对禹的告诫:尧将帝位传于舜时,强调了“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这体现了古人对天命的敬畏以及对君主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要求。君主需秉持中正之道治理天下,若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则天命所赋予的禄位也将终结。舜传位给禹时也遵循了这一告诫,这种传承体现了古代圣王对国家治理理念的重视和传承。
商汤的祷告:商汤的话表达了他对上天的敬畏以及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他不敢擅自赦免有罪之人,也不敢隐瞒臣仆的善恶,同时愿意为百姓的罪过承担责任,这展示了商汤的仁德和担当。
周朝的治国理念:周朝重视赏赐善人,认为仁德之人比同姓至亲更重要,体现了周朝对仁德的推崇。“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等举措是为了建立良好的政治秩序,“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则有助于团结各阶层的人,使天下归心。
孔子的总结:孔子提出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是对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要求。懂得天命,才能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懂得礼,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懂得分辨他人的言论,才能真正了解他人。
总体而言,《论语·尧曰篇第二十》主要探讨了古代圣王的治国理念和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等,对于理解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