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司马牛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使君子疑焉,可谓不明也已矣。”

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ò)如犬羊之鞟。”

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hé)彻也?”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彻也?”有若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zhī)以异。’”

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 子曰:“片语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13.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pàn)矣夫!”

注释:

1. “颜渊问仁”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

目:具体的条目、细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2. “仲弓问仁”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如同去承担重大祭祀一样严肃。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诸侯国任职没有怨恨,在大夫家任职也没有怨恨。邦,诸侯的封国。家,卿大夫的采邑。

3. “司马牛问仁”

讱(rèn):言语迟缓。

4. “司马牛问君子”

内省不疚:自我反省,内心没有愧疚。

5. “子张问明”

浸润之谮(zèn):像水那样一点一滴渗透进来的谗言。谮,谗言。

肤受之愬(sù):像切肤之痛那样急迫的诬告。愬,同“诉”,诬告。

6. “子贡问政”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兵,兵器,这里指军备。

7. “棘子成曰”

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有好的本质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采做什么呢?质,本质。文,文采。

驷不及舌: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的快车也难追上。意思是说话应当慎重。驷,四匹马。

虎豹之鞟(kuò)如犬羊之鞟:如果把虎豹和犬羊去掉有文采的皮毛,那它们的皮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鞟,去掉毛的皮。

8. “哀公问于有若曰”

盍(hé)彻也: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呢?彻,周代的田赋制度,十分抽一。

9. “子张问崇德辨惑”

主忠信,徙义: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徙,迁移,这里指靠近、趋向。

诚不以富,亦祗(zhī)以异:这是《诗经》中的句子,意思是(你这样对待我)实在不是因为我富不富,只是因为你见异思迁。在这里,孔子引用此句可能是表示迷惑之深。祗,只。

10.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君的样子,臣要像臣的样子,父要像父的样子,子要像子的样子。

11. “片语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片语可以折狱:根据单方面的言辞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折狱,断案。

子路无宿诺:子路答应的事,从不拖延过夜。

12.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听讼:审理诉讼案件。

使无讼:使人们没有诉讼。

13. “子张问政”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在职位上不懈怠,执行政令要忠诚。

14.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博学于文: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

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自己。

弗畔(pàn)矣夫: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吧。畔,同“叛”,背离。

译文:

1.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不聪慧,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2.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如同去承担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在诸侯国任职没有怨恨,在大夫家任职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慧,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3.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说话很谨慎。”司马牛说:“说话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4. 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可以称作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内心没有愧疚,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5.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做事严肃认真而没有过失,对待别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的人,都可以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6. 子张问怎样才算明智。孔子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渗透进来的谗言,像切肤之痛那样急迫的诬告,在你那里都行不通,这就可以算是明智的了。像水那样一点一滴渗透进来的谗言,像切肤之痛那样急迫的诬告,能使君子产生怀疑,这就可以算是不明智的了。”

7.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但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8. 棘子成说:“君子有好的本质就行了,要那些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先生这样谈论君子!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的快车也难追上。文采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本质如同文采一样重要,假如把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都去掉,那它们的皮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9.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呢?”哀公说:“实行十分之二的田赋,我还不够用,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不富足呢?百姓不富足,您又怎么会富足呢?”

10. 子张问怎样提高品德、辨别迷惑。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品德。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他就希望他死掉。既希望他活,又希望他死,这就是迷惑。(这就好比《诗经》上说的)‘实在不是因为我富不富,只是因为你见异思迁。’”

11.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君主要像君主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好啊!如果真的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

12. 孔子说:“根据单方面的言辞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答应的事,从不拖延过夜。

13.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使人们没有诉讼才好。”

14. 子张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在职位上不懈怠,执行政令要忠诚。”

15. 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吧。”

讲解:

1. 仁的不同阐释

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仁):孔子对于颜渊问仁,提出“克己复礼”的观点,这是一种很高的道德自律要求。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这是达到仁的关键。并且强调“为仁由己”,说明仁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修养,需要个人的自觉和努力。“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是具体的实践方法,从视、听、言、动四个方面对个人行为进行约束。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仲弓问仁):对仲弓的回答体现了在社会交往和治理百姓中的仁。以庄重、严肃的态度对待他人和政务,同时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做到在不同的职务环境中都没有怨恨,这是从人际关系和社会职责角度来阐释仁。

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问仁):对于司马牛,孔子从言语方面来解释仁。说话谨慎是仁的一个表现,因为真正做到仁是很困难的,所以在言语上不能随意,这反映了仁与言行之间的关系。

2. 君子的品质与心态

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问君子):孔子认为君子的心态是不忧不惧,而这种心态的根源是“内省不疚”。这表明君子的道德修养使得他们能够自我反省,没有愧疚之处,从而保持一种坦然的心境。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司马牛忧无兄弟):子夏劝慰司马牛的话体现了君子在人际关系中的豁达。以“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为原则,即使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能在天下结交志同道合的人成为兄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君子的品德对于社交的积极影响。

3. 明智的判断与防谗言

子张问明:孔子对子张关于“明”的回答强调了不被谗言和诬告所左右的重要性。明智的人能够识破像水渗透一样的谗言和像切肤之痛一样的诬告,不被这些不实的言语所迷惑,从而保持清醒的判断。

4. 为政之道的多方面理念

子贡问政:在回答子贡问政时,孔子提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且通过层层假设,强调了“民信”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这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即使在物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百姓的信任是国家存在的根本。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问政):孔子对齐景公的回答强调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每个社会角色都有其应有的规范和职责,只有各尽其责,社会和国家才能正常运转。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谈诉讼):孔子表示审理案件的能力他和别人差不多,但他更希望达到没有诉讼的境界。这体现了一种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的理念,即通过道德教化等方式预防纠纷的产生,而不是仅仅着眼于案件的审判。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张问政):这是从官员的职责态度角度讲为政之道。在职位上不懈怠,执行政令忠诚,这是对执政者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孔子对于良好政治治理的期望。

5. 品德修养的方法与重要性

主忠信,徙义(子张问崇德):孔子告诉子张提高品德的方法是“主忠信,徙义”,即坚守忠信,向义靠拢。同时指出“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这种极端的情感变化是一种迷惑,说明在品德修养中要保持理性和公正。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是一种综合的品德修养方法。广泛学习文化知识,同时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能不背离正道,体现了知识学习与道德规范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6. 本质与文采的关系(棘子成与子贡的讨论)

棘子成强调本质而忽视文采,子贡则反驳认为本质和文采同样重要。通过虎豹之鞟和犬羊之鞟的比喻,说明如果只重视本质而忽视外在的表现形式,事物之间就会失去应有的区别。这也可以引申到人的品德修养上,内在的品质和外在的礼仪表现都是不可或缺的。

7. 经济与民生(哀公问用度)

有若和鲁哀公关于年饥用度不足的对话体现了儒家的经济思想。有若主张实行彻法,并且强调百姓富足是君主富足的前提,反映了“藏富于民”的理念,即国家的繁荣应以百姓的富足为基础。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