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第二》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1.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 注释
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北辰:北极星。
所:处所,位置。
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3.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1.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 注释
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蔽:概括的意思。
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3.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1.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 注释
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齐、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3.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1.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 注释
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3.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 注释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无违:不要违背。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御:驾驭马车。
孟孙:指孟懿子。
3.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1.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 注释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3.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1.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 注释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养:音yàng。
3.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1.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注释
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3.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在父母有事的时候帮忙做,有酒食的时候让父母先吃,难道这就算是孝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