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一》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书中“子曰”的“子”,均指孔子。
“时”: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同“悦”,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恼怒,怨恨。
“君子”: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讲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实践。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并时常复习、实践,能让知识更加扎实,内心也会因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提升而感到愉悦。这体现了孔子对学习的重视,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代,交通不便,人们的交往范围有限。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一起探讨学问、交流思想,这是非常难得且令人高兴的事情。这句话既体现了孔子对友情的珍视,也说明了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能够促进学习的进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自己的才华、品德不被他人理解和认可时,不因此而生气、怨恨,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君子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心态,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总之,《论语·学而篇第一》的这三句话,为整部《论语》奠定了基调,强调了学习、交友、修身等方面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