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第三》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第一则:

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 8 人,八佾就是 64 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第二则:

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第四则:

林放:鲁国人。

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第五则:

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第六则:

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 29 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

女:同汝,你。

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第七则:

射:古代的一种射箭比赛,有具体的礼仪规范。

揖:作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