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原文、注释、译文、讲解如下:
1. 原文及注释:
17.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时,通“伺”,窥伺、打听;亡,出走,指外出、出门;涂,同“途”,道路;亟,屡次。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弦,指琴瑟;莞尔,微笑的样子。
17.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注释: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末,无;之,到、往;徒,徒然,空无所据;其,表推测,大概。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7.7: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释:佛肸,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磷,损伤;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缁,音zī,黑色;匏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系,音jì,结,扣。
17.20: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
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钻燧改火,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木头不同,每年轮一遍,叫改火;期,音jī,一年;食夫稻,古代北方少种稻米,故大米很珍贵,这里是说吃好的;旨,甜美,指吃好的食物。
17.22: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注释:下流,下等的,在下的;讪,shàn,诽谤;窒,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徼,音jiǎo,窃取,抄袭;孙,同“逊”;讦,音jié,攻击、揭发别人。
17.2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17.26: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2. 译文:
17.1: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17.2: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17.3: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17.4: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小邑何必用大道)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17.5: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
17.6: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17.7: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17.20: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17.21: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17.22: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17.23: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17.24: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17.25: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17.26:孔子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生也就终结了。”
3. 讲解:
17.1:这则故事体现了孔子在面对阳货时的智慧和原则性。阳货作为季氏的家臣,权力较大且行为不符合孔子的道德标准,但孔子又不能直接得罪他。孔子故意选择阳货不在家时去回拜,既遵守了礼节,又避免了与阳货正面冲突。而阳货以言语相激,孔子的回答“诺,吾将仕矣”既不失礼,又没有明确表示会为阳货效力,为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17.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了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人的本性起初相差不大,但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行为和品德会逐渐产生差异。这一观点提醒人们要重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
17.3:关于“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一种理解是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者不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这也反映出孔子对不同人的认知和判断,同时启示人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避免成为“下愚”之人。
17.4:此章体现了孔子对礼乐教化的重视。孔子认为即使是在小地方,也应该推行礼乐,因为它对于君子和小人都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人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17.5:孔子欲前往公山弗扰处,子路表示不解和反对,而孔子认为如果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即使是在看似不太合适的地方也可以尝试。这反映出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和对复兴周礼的渴望。
17.6:孔子提出的“恭、宽、信、敏、惠”是对仁的具体阐释,这五种品德对于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应具备的品质。
17.20:孔子不见孺悲却又取瑟而歌让他听到,这种做法可能是孔子对孺悲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也许是想让孺悲反思自己的行为或态度。
17.21:孔子和宰我关于丧礼的讨论,体现了孔子对传统礼仪的重视和坚守。孔子认为守丧三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报答和尊重,而宰我则认为时间过长。这也反映出不同人对礼仪的理解和看法存在差异。
17.22:孔子批评那些整天无所事事、不用心思的人,强调人应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即使是玩游戏也比无所作为要好。
17.23:此章强调了义对于君子的重要性,勇必须以义为前提,否则就会变成作乱或偷盗的行为。这对于人们正确理解勇敢和道德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17.24:孔子和子贡讨论君子的厌恶之事,反映了孔子对一些不良行为和品德的批判,也提醒人们要避免这些行为。
17.25:“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在现代常引起争议。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孔子可能是基于对特定人群行为特点的观察而发出的感慨,但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已经不适用,我们应该以更平等和包容的态度看待不同的人群。
17.26: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那么他的一生可能也就没有什么成就了。这也提醒人们要不断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以免被人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