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2.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xùn)。”

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5. 南宫适(kuò)问于孔子曰:“羿(yì)善射,奡(ào)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jì)躬耕,而有天下。”孔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之,小人而仁者,未之有也。”

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8. 子曰:“为命,裨(pí)谌(chén)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9.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管仲。子曰:“人也。夺伯氏骈(pián)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问子西。子曰:“彼哉!彼哉!”问臧武仲。子曰:“知也。”问柳下惠。子曰:“贤也。”问少连。子曰:“善也。”问蘧(qú)伯玉。子曰:“君子也。用之则行,不用则卷(juǎn)而怀之。”

10.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11.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ī),乞诸其邻而与之。”

12.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吾亦耻之。匿(nì)怨而友之,左丘明耻之,吾亦耻之。”

13.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hé)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y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4.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15.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然不如丘之好学也。”

16.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者不惑。”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7.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18.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9. 子曰:“骥(jì)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20. 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1.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22. 公伯寮(liáo)愬(sù)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告孔子,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孔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不行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23. 子曰:“贤者辟(bì)世,勇者辟地,智者辟人。”

24. 子曰:“作者七人矣。”

25.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26. 子击磬(qìng)于卫,有荷蒉(kuì)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kēng)然!子莫己知也夫!”子曰:“果如君言!吾为谁而击磬?”

27.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意?”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hōng),臣守制,非三年不言也,言而不语(yù),如无喉舌之人,所以为守制也。”

28.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29.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子路曰:“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人。”子路曰:“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之所难也。”

30. 原壤夷俟(sì)。子曰:“幼而不孙(xùn),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jìng)。

31. 阙(quē)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长者同坐也,非益者也,将以求其福也。”

注释:

1. “宪问耻”

宪:即原宪,孔子的学生。

谷:俸禄。这里指做官拿俸禄。

克、伐、怨、欲不行焉:克,好胜。伐,自夸。怨,怨恨。欲,贪欲。

2. “士而怀居”

怀居:留恋安逸的生活。怀,留恋。居,家居。

3.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xùn)”

危:正直。

孙(xùn):同“逊”,谦逊。

4. “南宫适(kuò)问于孔子曰”

南宫适(kuò):孔子的学生。

羿(yì):后羿,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

奡(ào):寒浞(zhuó)的儿子,传说他能陆地行舟。

禹、稷(jì):禹,夏朝的开国君主,治水有功。稷,周朝的始祖,教民种植五谷。

5.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之,小人而仁者,未之有也”

之:语助词。

6. “为命,裨(pí)谌(chén)草创之”

为命:制定政令。

裨(pí)谌(chén):郑国大夫。

草创:起草。

世叔:即子太叔,郑国大夫。

讨论:研究评论。

行人子羽:行人,官名,掌管外交。子羽,即公孙挥,郑国大夫。

修饰:修改润色。

东里子产:东里,地名,是子产居住的地方。子产,郑国的贤相。

7. “或问子产”

惠人:宽厚待人的人。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

夺伯氏骈(pián)邑三百:伯氏,齐国的大夫。骈邑,地名。

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吃粗粮,到老没有怨言。没齿,终身。

子西:楚国的令尹。

臧武仲:鲁国大夫。

知:聪明。

柳下惠:鲁国大夫,以贤能著称。

少连:东夷人,以善于守孝闻名。

蘧(qú)伯玉:卫国大夫,以品德高尚闻名。

8.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旧恶:过去的仇恨。

希:同“稀”,少。

9. “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ī),乞诸其邻而与之”

微生高:鲁国人,以直爽著称。

醯(xī):醋。

10. “巧言、令色、足恭”

令色:讨好的脸色。

足恭:过分恭敬。

左丘明:鲁国史官。

匿(nì)怨而友之:把怨恨藏在心里,却表面上装作友好。

11. “颜渊、子路侍”

侍:陪从在尊长身边。

盍(hé):何不。

衣(yì)轻裘:轻字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应为“衣裘”,皮衣。

敝之而无憾:用坏了也不遗憾。

愿无伐善,无施劳: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老年人得到安乐,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人得到关怀。

12.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内自讼:内心自我责备。

13. “子贡方人”

方人:评论别人的长短。

14.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患:担心。

不己知:不了解自己。

不能:没有才能。

15. “骥(jì)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骥:千里马。

称:称赞。

16. “或以德报怨,如何?”

以德报怨:用恩德回报怨恨。

以直报怨:用公正来回报怨恨。

17. “莫我知也夫!”

莫我知:没有人了解我。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不埋怨上天,不责备别人,学习平常的知识,却能领悟高深的道理。

18. “公伯寮(liáo)愬(sù)子路于季孙”

公伯寮(liáo):孔子的学生,曾在季孙氏面前说子路的坏话。

愬(sù):同“诉”,进谗言。

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肆诸市朝:在朝廷或集市处死他。肆,处死。

19. “贤者辟(bì)世,勇者辟地,智者辟人”

辟(bì)世:逃避乱世而隐居。

辟地:避开乱地。

辟人:避开坏人。

20. “作者七人矣”

作者:这样做的人。

21. “子路宿于石门”

石门:鲁国都城的外门。

晨门:早晨看守城门的人。

奚自:从哪里来。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就是那个知道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22. “子击磬(qìng)于卫”

磬(qìng):古代一种打击乐器。

荷蒉(kuì)而过孔氏之门者:背着草筐经过孔子门口的人。

有心哉,击磬乎!:这击磬是有深意的啊!

鄙哉,硁硁(kēng)然!:硁硁然,形容声音固执。这种声音真鄙陋啊!

子莫己知也夫!:没有人了解你啊!

23.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意?”

高宗谅阴,三年不言:高宗,殷高宗武丁。谅阴,古时天子守丧之称。武丁居丧,三年不言语。

君薨(hōng),臣守制:君主死了,臣子守丧。

言而不语(yù):说话但不发布政令。

24.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使:役使。

25. “子路问君子”

修己以敬: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修己以安人: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安乐。

修己以安百姓:修养自己,使百姓安乐。

26. “原壤夷俟(sì)”

原壤:孔子的旧友。

夷俟(sì):叉开双腿坐着等待。这是一种不礼貌的坐姿。

幼而不孙(xùn),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小时候不谦逊,长大了没有可称道的作为,老了还不死,这就是害人虫。

以杖叩其胫(jìng):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27. “阙(quē)党童子将命”

阙(quē)党:党名,孔子家乡。

将命:传达信息。

益者与:是个上进的孩子吗?

译文:

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原宪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也做官领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几种毛病都没有,可以算是仁人了吧?”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至于算不算仁人,那我就不知道了。”

2.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足以称为士了。”

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正直,但言语要谦逊谨慎。”

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ào)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耕,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宫适问孔子说:“羿擅长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亲自耕种,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之中也许有不仁的人吧,但是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人。”

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孔子说:“爱他,能不使他勤劳吗?忠于他,能不教诲他吗?”

8. 子曰:“为命,裨谌(bì chén)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孔子说:“郑国制订外交文件,由裨谌起草,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子产作最后的润色。”

9.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子曰:“彼哉!彼哉!”问管仲。子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有人问子产是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宽厚慈惠的人。”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问管仲。孔子说:“他是个仁人。他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粮,但伯氏到死也没有怨言。”

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却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11. 子曰:“孟公绰(chuò)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是绰绰有余的,但是不可以做滕国、薛国的大夫。”

12.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用礼乐来修饰,也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又说:“现在的完美的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利益能想到义,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13. 子问公叔文子(wén zǐ)在卫国,曰:“仲叔圉(yǔ)治宾客,祝鮀(tuó)治宗庙,王孙贾(jiǎ)治军旅,由是观之,虽不见公叔文子,吾知其贤也。”

孔子询问公叔文子在卫国的情况,有人说:“他让仲叔圉负责接待宾客,祝鮀负责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负责军事,由此看来,虽然没见到公叔文子,我也知道他是很贤能的。”

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yāo)君,吾不信也。”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城请求鲁国国君立他的后代为大夫,虽然他自己说没有要挟国君,我是不相信的。”

15. 子曰:“晋文公谲(jué)而不正,楚庄王(wáng)勇而无礼。”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直,楚庄王勇敢却不懂礼仪。”

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主,管仲却没有死。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用武力,这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死,且又与桓公为政。”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pī)发左衽(rèn)矣。虽曰未仁,吾必谓之仁也。”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没有死,还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享受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沦为落后民族)。虽然有人说他不仁,我一定要说他是仁人。”

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zhuàn)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公叔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公叔文子可以称为‘文’了。”

19.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灵公?”子曰:“既灵,则多贤也。”

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还称他为灵公呢?”孔子说:“正因为他被称为灵公,所以他身边有很多贤能的人。”

2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没有才能。”

21. 子曰:“君子疾没(mò)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后自己的名字不被人称道。”

22.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从别人身上找原因。”

23. 子曰:“君子矜(jīn)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

24.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就废弃他的言论。”

讲解:

1. 道德与行为准则

耻的观念:孔子强调为官者应当在有道之邦出仕领俸禄,而在无道之邦仍贪恋俸禄是耻辱的。这体现了儒家对士人出处原则的重视,即个人利益应当与国家的政治清明与否相结合,不能单纯追逐私利。

士的品质:“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指出士不能贪图安逸,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言行的方式也有讲究,如“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体现了一种灵活的处世智慧,在坚持正义行为的同时,根据环境调整言语策略。

道德与行为的关联:“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表明道德、言语和勇敢之间的复杂关系。有道德的人会有好的言论,但能说会道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通常有勇敢的品质,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这提醒人们要全面看待一个人的品质,不能仅凭单一表现就判断其道德水准。

2. 人物评价与历史观点

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南宫适通过对比羿、奡和禹、稷,得到孔子的赞赏,因为他崇尚以德得天下的观念。在评价子产、子西和管仲时,孔子也各有看法。对子产的“惠人”评价,体现其宽厚慈惠的形象;对子西的评价较为模糊;对管仲则通过具体事例肯定其功绩,尽管管仲在某些行为上存在争议,但孔子从他对国家和百姓的贡献角度出发,认为他是仁人,这种评价体现了孔子从大处、从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来判断人物的思想。

对各国君主的评价:孔子对晋文公的“谲而不正”和楚庄王的“勇而无礼”的评价,展现了他以道德和礼仪为标准来衡量君主的观念。对于卫灵公,虽然孔子指出其无道,但也承认他身边有贤能之人,这反映出孔子对复杂人物形象和政治环境的客观认识。

3. 个人修养与处世之道

贫富心态:“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反映了孔子对不同经济状况下人们心态的洞察。贫穷时能保持无怨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境界,富裕时不骄傲相对较容易做到,这也提醒人们在面对贫富差异时要注意自我修养。

成人的标准:子路问成人时,孔子先提出一个理想的标准,包括智慧、清心寡欲、勇敢、才艺和礼乐修养等多个方面。后又给出一个更现实的标准,即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体现了孔子对不同层次道德要求的思考,既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完美人格,也认可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基本道德原则的行为。

君子的品德:“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等语句,系统地阐述了君子的品德。君子注重自我反省,在社交中庄重而不争执、合群而不结党,并且在对待他人言论和推举人才方面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这些观念对于塑造理想的君子人格和良好的社会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

4. 为政理念与团队协作

外交文件的制作:通过介绍郑国制作外交文件的团队协作过程,从裨谌草创、世叔讨论、行人子羽修饰到东里子产润色,体现了孔子对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政务中的重视,这也反映出一个良好的行政决策过程所需要的环节和团队精神。

为政用人:在谈到孟公绰适合做家臣而不适合做大夫时,涉及到对人才能力和职责匹配的思考。孔子对于不同人的才能有清晰的认识,并且认为应当根据人的专长来安排合适的职务,这体现了他的为政理念。同时,像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例子,也强调了贤能之士在政治事务中的关键作用。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