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1.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乎?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dài)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pián)辟,友善柔,友便佞(nìng),损矣。”
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纵,乐佚(yì)游,乐宴乐,损矣。”
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
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
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注释:
1.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
颛臾(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有事:指有军事行动。
东蒙主:东蒙山的主祭者。东蒙,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社稷之臣:国家的臣属。社稷,指国家。
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
陈力就列: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担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
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兕,犀牛。柙,关猛兽的木笼。椟,匣子。
萧墙之内:宫廷内部。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屏。
2.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制礼作乐和出兵打仗。古代认为这是天子的权力。
希:同“稀”,少。
陪臣:大夫的家臣。
3.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
禄:俸禄,这里指政权。
公室:诸侯的家族。
逮(dài):及,到。
三桓:鲁国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都是鲁桓公的后代。
4.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直:正直。
谅:诚信。
便(pián)辟:谄媚逢迎。
善柔:当面奉承背后诋毁。
便佞(nìng):花言巧语。
5.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节礼乐:用礼乐来节制自己。
佚(yì)游:游荡无度。
宴乐:宴饮取乐。
6. “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
愆(qiān):过失。
躁:急躁。
隐:隐瞒。
瞽(gǔ):盲人,这里指不看对方脸色贸然说话。
7. “君子有三戒”
血气:精力。
得:贪得。
8. “君子有三畏”
畏:敬畏。
天命:上天的意志和自然规律。
大人:指有地位、有道德的人。
狎(xiá):轻慢。
9. “生而知之者,上也”
生而知之:生来就知道。
困而学之:遇到困惑才学习。
10. “君子有九思”
思:思考,反省。
明:清楚。
聪:灵敏。
温:温和。
恭:恭敬。
忠:忠诚。
敬:认真。
问:询问。
难(nàn):后患。
义:合宜。
译文:
1.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对颛臾发动战争了。”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从前先王让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辅助者不去扶持;将要跌倒了,辅助者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辅助的人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做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人口稀少而怕不安定。因为财富分配均匀了,也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了,就不会觉得人少;社会安定了,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修整文德来使他们归服。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心。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使他们来归服;国家支离破碎,而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自己的内部呢。”
2. 孔子说:“天下太平,制礼作乐以及出兵打仗都由天子决定;天下混乱,制礼作乐以及出兵打仗由诸侯决定。由诸侯决定,大概传十代很少有不失去政权的;由大夫决定,传五代很少有不失去政权的;大夫的家臣掌握国家大权,传三代很少有不失去政权的。天下太平,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太平,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纷纷。”
3. 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五代了;政权落到大夫手里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4.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谄媚逢迎的人交友,同当面奉承背后诋毁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5. 孔子说:“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爱好也有三种。以用礼乐调节自己为乐,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乐,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乐,是有益的。以骄傲放纵为乐,以游荡无度为乐,以宴饮取乐为乐,是有害的。”
6. 在君子旁边侍奉有三种过失: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叫做急躁;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就贸然说话,叫做盲目。
7.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警戒对女色的迷恋;等到壮年,血气方刚,要警戒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警戒贪得无厌。”
8.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不敬畏,轻慢地位高贵的人,亵渎圣人的言语。”
9.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的;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等的;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又次等;遇到困惑还不学习的人,这是最下等的人。”
10.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看的时候,思考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思考是否听明白了;自己的脸色,思考是否温和;容貌仪态,思考是否恭敬;说话的时候,思考是否忠诚;做事的时候,思考是否认真;有疑问的时候,思考是否该询问;发怒的时候,思考是否会有后患;见到可得的利益,思考是否符合道义。”
讲解:
1. 政治观点
反对季氏伐颛臾: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体现了他的政治理念。他认为颛臾是先王所封的东蒙主,且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社稷之臣,攻打它是不合理的。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传统秩序和附属国地位的尊重,也包含了对“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的坚持。他认为统治者应该致力于国内的公平分配、安定团结,通过修文德来使远方的人归服,而不是通过武力来扩张。
对政权下移的批判:孔子阐述了“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观点,他回顾了历史上政权逐渐从天子下移到诸侯、大夫、陪臣的过程,并指出这种权力下移会导致政权不稳定。这反映了他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恢复周天子为中心的政治秩序。
2. 交友与爱好
择友标准:孔子提出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观点,强调朋友的品质对个人的重要性。正直、诚信、多闻的朋友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而谄媚、善柔、便佞的朋友则会产生消极的作用。这为人们在选择朋友时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提醒人们要谨慎交友。
爱好的损益:在谈到爱好时,孔子指出“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说明不同的兴趣爱好对人的品德和成长有着不同的影响。有益的爱好如以礼乐节制自己、称道他人好处、结交贤友等,有助于个人修养的提升;而有害的爱好如骄纵、佚游、宴乐等则会损害个人的品德。
3. 为人处世的修养
侍奉君子的注意事项:孔子指出在君子旁边侍奉时的三种过失,即躁、隐、瞽。这三种行为都是在与人交往中不恰当的表现,提醒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时机和方式,学会察言观色,这体现了儒家在人际交往中的细致入微的修养要求。
人生不同阶段的警戒:“君子有三戒”体现了孔子对人生不同阶段易犯错误的洞察。根据人的血气(精力)在少年、壮年、老年时期的不同特点,分别提醒人们要戒色、戒斗、戒得。这体现了儒家重视自我修养,对人性弱点进行克制的理念。
敬畏之心与君子的思考:“君子有三畏”强调君子要敬畏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这体现了孔子的敬畏观念。与小人不知敬畏形成对比,突出了君子在道德和行为准则上的自律。“君子有九思”则详细地阐述了君子在各种行为和情境下应该进行的思考,从视、听等感官层面到言、事等行为层面,再到疑、忿、得等情绪和利益层面,全面地涵盖了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要求君子时刻保持自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4. 学习与认知
人的认知层次:孔子把人的认知分为四个层次,即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这体现了他对学习的重视,同时也承认人的天赋差异,但更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即使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通过学习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而困而不学则是最不可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的教育观念和个人成长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