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yīn cái shī jiào
1. 拼音:yīn cái shī jiào
2. 意思: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3. 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4. 近义词及意思:
对症下药(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因材施教都强调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突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与因材施教表意相近)
5. 反义词及意思:
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与因材施教相反,是不考虑个体差异而同等对待)
一概而论(一概:同一标准,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强调不区分具体情况,和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形成对比)
6. 例句:
优秀的教师会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
教练因材施教,针对不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安排训练项目。
教育机构应该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位音乐老师能够因材施教,挖掘出每个学生的音乐天赋。
父母要学会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培养他们。
培训学校会因材施教,针对学员的基础进行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舞蹈老师因材施教,根据学员的柔韧性和节奏感进行教学。
他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因材施教,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校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为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专门的课程。
成语词典: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等因奉此:“等因”和“奉此”都是旧时公文用语,“等因”用来结束所引来文,“奉此”用来引起下文。“等因奉此”泛指文牍,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谆谆教导: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恳切、耐心地教导。
倒行逆施:《史记 伍 子胥列传》记载,春秋时伍子胥为父报仇,领吴兵攻打楚国,挖出楚平王的尸体,鞭尸三百。申包胥责 备他,子胥回答说:“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指做事违背常理。
东施效颦:美女西施病了,皱着眉头,按着心口。同村的丑女人看见了,觉得姿态很美,也学她的样子,却丑得可怕(见于《庄子·天运》)。后人把这个丑女人称作东施。“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
大材小用:大的材料用在小处。多指人事安排上不恰当,屈才。
孺子可教: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他。
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或社会上各种行业。也用来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也说九流三教。
陈陈相因:《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原意是仓库的粮食,逐年堆积起来。后比喻因袭老一套,没有创新。因:沿袭。
不吝赐教:吝:吝惜;赐:赏予;教:教导,教诲。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因噎废食:因为吃东西噎住,索性就什么也不吃了。比喻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把应该做的事情停下来不干了。《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发号施令:发命令,下指 示。《尚书·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臧。”
教导有方: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言传身教: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
事出有因:事情的发生有它的原因。
有教无类:对任何人都给以教育,不分高低贵贱。《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类:类别,种类。
软硬兼施:软的手段和硬的手段一齐用(含贬义)。
无计可施:计:策略、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
前因后果:事情的起因和其后的结果,指事情的全过程。
屡教不改:多次教育,仍不改正。也说累教不改。
乐善好施:爱做好事,喜欢施舍。
因果报应:佛教用语。说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祸得福:变坏事为好事。
就地取材:就:随。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单位的潜力。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宜:适当。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埒材角妙:比才艺,争美妙。
三教一体: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一体:一家。旧时认为三教形式不同,但同是一个本源。
宰鸡教猴:用杀鸡来警戒猴子。比喻严惩一个以警告其余。
因公假私:借公务谋取私利。
因循敷衍:因循:沿袭;敷衍:应付。指因袭旧套,搪塞应付,不思长进。
十年教训:居民同心同德,积蓄力量。
不屑教诲:认为不值得教训。
施朱傅粉:泛指修饰打扮。
施谋用计:施:施行;计:计谋。运用策略计谋。
祸因恶积:遭受灾祸的因素是罪恶的积累。指坏事做多了便会招致灾祸。出处:明·汤显祖《还魂记·道觋》:“看修行似福缘善庆,论因果是祸因恶积。”示例:他怎么就没有~的常识?
因缘为市:旧指官吏借不公正的判决,收受贿赂。
负材矜地:指以其才能、出身而自负骄矜。
教学相长:《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原意是说,学的人通过学习知道自己不足,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还有难点,然后都再去进一步钻研,所以无论学的人还是教的人都能通过教学过程得到提高。现指教和学两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长(zhǎng):增进,提高。
因循守旧:不求变革,沿袭老的一套。
便宜施行: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同“便宜从事”。
因噎去食: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这太荒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略施小计:稍微运用小小计谋。
反面教员: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
栎樗之材:栎:木名;樗:俗名“臭椿”。比喻无用之材或平庸无用的人。
束教管闻:指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以彰报施:彰:显示,显扬;报施:报应。用来显示不断遭到报应。
将明之材:将:执行;明:辩明。旧指有辅佐帝王,执掌政事的才能。
施谋设计:运用策略计谋。
少条失教:指没规矩,无教养。
长材小试:犹言大材小用。
鸠工庀材:庀:准备、具备。招集工匠,准备材料。
晋用楚材:指一国聘用别国的人材。
樗栎庸材:樗栎: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常用作谦词。
名教罪人:旧对违背礼教之人的谴称。
明刑弼教:用刑法晓喻民众,使大家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尚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 弼(bì):辅助。
因循苟且:沿袭旧的,敷衍应付。
抹粉施脂:指化妆打扮。今亦用于形容掩饰、遮盖。同“搽脂抹粉”。
断然措施:坚决果断的解决方法。
生聚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杀彘教子:彘:猪。父母说话算数,教子诚实无欺。
来因去果:指事情的来龙去脉。
因树为屋:依树架屋。喻指隐居乡野。
五短身材:指人的四肢和躯干都很短小,身量矮。
移风崇教:移转风气,崇尚教化。
因机而变:因:趁,随顺;机:机会。随机会变化而变化自己的策略。
临时施宜:临时:到事情发生的时候。发生什么情况,就采取什么相应的措施。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酒罢,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小材大用:以小的才能而任大事。指用人不当。
因敌取粮:因:依靠;粮:粮食。从敌人方面取得粮食等科物资。
掷地之材:指能写出文辞优美、声调铿锵的好文章的人才。
长材茂学:指才能高学问大的人。
因其固然:顺着它本来的结构。
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施命发号:发布号令。
作育人材:培育人才。
因势而动:因:依据;势:趋势。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来行动。
材士练兵:犹言勇士精兵。
材薄质衰:指才情资质薄弱。有时用为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