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唱义兵 shǒu chàng yì bīng
首唱义兵的意思
唱:通“倡”,带头;兵:战斗。首先发动正义的战争。
成语词典:首唱义兵
首屈一指:屈指计数总是先屈大拇指,因以“首屈一指”表示位居第一:他在班上,品德学业,~。
恩断义绝:感情破裂,情义断绝。多指夫妻离异。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兵贵神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嘉言曰:‘兵贵神速。’” 指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义无反顾: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义不容辞:从道义上讲不允许推托、拒绝。
忘恩负义:忘掉了别人对自己的恩情,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弃甲曳兵:丢掉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打败仗逃跑时十分狼狈的样子。
残兵败将:残余的军队,失败的将领。形容战败的部队。
缓兵之计:使敌人延缓进攻的计策,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和同时积极设法应付的策略。
大义灭亲:《左传 隐公 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同谋弑桓公,后来石碏杀掉石厚,《左传》称赞石碏的行动为“大义灭亲”。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对为非作恶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制 裁。
草木皆兵: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败。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深明大义:指识大体,顾大局。
罪魁祸首:作恶犯罪的头子。或指坏事的根子。
兵不厌诈:用兵打仗可以使用欺诈的办法迷惑敌人(语本《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不厌:不排斥;不以为非)。
俯首帖耳:形容卑恭顺从的样子。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穷兵黩武:用尽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十分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穷兵黩武,动费万计。” 黩武:滥用武力。
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疾首:头痛。
兵荒马乱: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
义正词严:道理正当,措辞严肃。也作义正辞严。
一唱一和:此唱彼和。比喻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和(hè)。
大义凛然:坚持正义,不 顾敌人威逼利诱,始终保持严峻不可侵犯的态度。凛(lǐn)。
仗义执言: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见义勇为:看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天经地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后用“天经地义”指正确的、不可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不容怀疑。经、义:道理。
仁至义尽:《礼记·郊特牲》:“仁之至,义之尽也。” 原指以极大的努力竭尽仁义之道。现指对人的劝告、争取或帮助已尽了最大的努力。至、尽:到底的意思。
微言大义:《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后用“微言大义”指精微的语言里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微:精深,精微。
开宗明义:原为《孝经》第一章名。后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头就点明主要的意思。开宗:阐发宗旨。明义:说明意义。
仗义疏财:为了正义或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疏:分散。
首当其冲:处于首先受到攻击或压力的地位。冲:要冲,交通要道。
厉兵秣马:见〖秣马厉兵〗。
毫无疑义:疑义:可疑的道理。一点也没有可以使人怀疑的地方。
按兵不动:《吕氏春秋·召类》:“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原指作战时控制一部分力量暂不行动。现比喻暂不行动,以待时机。按:控制。
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后用“舍生取义”表示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
先礼后兵:指在和对方交涉时,先讲道理;如果行不通,再采取强硬手段。兵:武力,这里泛指强硬手段。
招兵买马:从各方面招揽人,扩充武装力量。也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不堪回首:不忍再去回忆过去的经历或情景。
不义之财: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
骄兵必败:骄傲轻敌的军队必定打败仗。《汉书·魏相传》:“相曰:‘恃国家之大,矜人民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畏首畏尾:前也怕,后也怕。比喻顾虑重重。《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身首异处:首:头;异:不同;处:地方。指被杀头。
见利忘义:看见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而去干。《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赞》:“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千古绝唱: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背信弃义:不守信用,不讲道义。
短兵相接:双方面对 面地搏斗。比喻针锋相对地斗争。《楚辞 九歌 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短兵:刀、剑等短武 器。
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夫唱妇随:比喻夫妻互相配合,行动一致。也指夫妻和睦。也作夫倡妇随。
虾兵蟹将:神话传说中龙王手下的兵将。比喻敌人不中用的爪牙,狗腿子。
不仁不义: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残忍。
本位主义:一种放大了的个人主义。只顾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的利益,不顾大局和整体利益。
多情多义:指重情谊。
情深义重:情感深厚,义重如山。指情感和义气都很深厚,常用来形容朋友、亲人之间的关系。
损兵折将:兵士和将领都有损失,指作战失利。
义薄云天:正义之气直上高空。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
义结金兰:结交很投合的朋友。
大仁大义: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
兵强马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马首是瞻:士兵看着将帅马头的方向而进退。《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后比喻追随别人来定行止。
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代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后用以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仁义道德: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
老弱残兵:比喻由于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
群龙无首:比喻众人中没有领头的人。《周易·乾》:“群龙无首。”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阁试》:“至丙辰而群龙无首,文坛丧气。”
无情无义:没有一点情义。形容冷酷无情。
天兵天将:旧指天上的军队和将领。也比喻本领高强的人们。
哀兵必胜:《老子》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对抗的两军力量相当,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指受压抑而奋起反抗的军队,必然能打胜仗。
昂首阔步:仰起头,迈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膺:胸。
顾名思义:从事物的名称联想到它的 含义。《三国志·魏书·王昶传》记载,王昶给他的子侄等起名字都用谦实等词,并写信给他们说:“ 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断章取义:不顾文章 或讲话的原意,孤立地取一段或一句的意思。《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渐仁摩义:渐:浸渍;摩:磨砺。用仁惠浸润人们,用节义砥砺人们。形容用道德教育百姓。
义不旋踵:旋踵:旋转脚跟。在道义上只能奋勇向前,不能退缩。
罢战息兵:停止或结束战争。
首鼠两端:踌躇不决或动摇不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首鼠:踌躇,犹豫不决。两端:两头。
俯首就缚:低下头让人捆绑。形容无法反抗或自愿认罪。
道义之交:交:交情,友谊。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兵精粮足:兵士精壮,粮草充足。形容军力强盛,战备充分。
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举首奋臂:犹昂首振臂。谓振作奋发。宋 苏轼《论积欠六事状》:“民爲積欠所壓,如負千鈞而行,免於僵仆則幸矣;何暇舉首奮臂,以營求於一飽之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