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方外 dùn jì fāng wài
遁迹方外的意思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1. 【解释】: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2. 【出自】: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成语词典:遁迹方外
古今中外: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名胜古迹: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
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人们从~来到北京。我们小组里的人来自~。
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多用来形容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明归有光《与王子敬书》之一:“区区得失,久已置之度外。” 度:考虑。
外柔内刚:柔:柔弱;内:内心。外表柔和而内心刚正。
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计谋。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三五:“譬如捉贼相似,须是着起气力精神,千方百计去赶捉他。” 方:方法。计:计谋。
来日方长:将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将来会大有可为或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世外桃源:晋代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宋苏轼《与李之仪》之二:“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驰名中外:驰:传播。形容名声传播得极远。
落落大方:落落:坦率,开朗的样子。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
血气方刚:指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贻笑大方:也说见笑大方。给懂行的人留下笑柄。《庄子·秋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见笑。大方:专家,内行人。
形迹可疑:举动和神色值得怀疑。
九霄云外:形容远得无影无踪:他把我们的忠告抛到了~。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绝不允许犯罪分子~。
里应外合:外面进攻,里面配合接应。
秀外慧中:容貌清秀,内心聪慧(多指女子)。
吃里扒外:同“吃里爬外”。
天方夜谭:阿拉伯古代民间故事集,又名《一千零一夜》,内容富于神话色彩。后多用来比喻虚妄荒诞的言论:他刚才说的简直就是~!
教导有方: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故意岔出新的问题(含贬义)。
浪迹天涯:浪迹:到处流浪。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
内外交困:内部和外部都处于困难境地,多指国内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和对外关系方面都处于十分困难的地步。
天外有天:指一个境界之外,更有无穷无尽的境界,多用来表示学问、技艺、本领等是没有止境的。
内柔外刚:内心柔弱,外表刚强。亦作“外刚内柔”。
外强中干:《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张脉偾兴,外强中干。” 意思是打仗时乘用异国的马,紧急时马就会血脉张动,外表很强大,实际内里很空虚。后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而实际虚弱的事物。
蛛丝马迹: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
天各一方:指彼此相隔遥远,难于相见。
意料之外:没有想到的。
举止大方:举动不俗气,不做作。形容人行为动作不拘束,堂堂正正。
上方宝剑:皇帝用的宝剑。戏曲和近代小说中常说持有皇帝赏赐的上方宝剑的大臣,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上方:制作或储藏御用器物的官署。也作尚方)。现多比喻上级特许的权力。
想方设法:想尽办法:~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志在四方:四方:天下。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尚方宝剑:也作上方宝剑。皇帝用的宝剑。古代戏曲、小说中讲,大臣被授予尚方宝剑,就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尚方:古代制作或储藏皇帝用的器物的官署。
出乎意外:用于意想、预料之外。指出人意料。
身外之物:个人身体以外的东西(指财产等,表示无足轻重的意思)。
内忧外患:指国家内部的动乱和来自国外的侵略。《国语·晋语六》:“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管子·戒》:“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圆颅方趾:《淮南子·精神训》:“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后来用“圆颅方趾”指人类。
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
分外妖娆: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人迹罕至: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不劣方头:劣:不好;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为方头。不以不通时宜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
计绌方匮:计谋不足,方略匮竭。
内清外浊:内心清白,外表污浊。
打里打外:[北方口语]比喻又要管家里的事,又要对付外面的事。
觅迹寻踪:觅:找;踪:迹,脚印,指行踪。到处寻找别人的行踪。
概莫能外:一概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一概不能例外:这是共同的道理,古今中外,~。
野狐外道:犹言野狐禅。
蜚声中外:扬名中外,享誉全球。
处静息迹:息:停止;迹:足迹。静处不动就不会留下痕迹。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遁入空门: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杖钺一方:比喻掌握兵权或驻扎一方。
遁世遗荣:指避世隐居而抛弃荣华富贵。
如日方升:像太阳刚刚升起来一样。比喻新生事物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如日方中:好像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遁世长往:避世隐居而长期不出。
踪迹诡秘:行踪隐秘难测。
盂方水方:盛水的器皿是什么形状,水也成为什么形状。比喻在上的人言行影响风气。
凿枘圆方:凿:榫眼;枘:榫头。圆榫眼,方榫头,两下里合不来。比喻格格不入。
意在言外:言辞的真正用意是暗含着的,没有明白说出。
方斯蔑如:方:比;斯:此;蔑:没有。与此相比,没有比得上的。多指为人的情操。
内重外轻:旧指京官势重,外官势轻。《宋史·高宗纪五》:“乙亥,以内重外轻,命省臺、寺监及监司、守令居职及二年者,许更迭出入除擢。”
八荒之外: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形容极其旷远。
殊方异类:不同的地方各种各样不同的事物。
游必有方: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
立贤无方:推举贤人不以常法。《孟子·离娄下》:“湯 執中,立賢無方。”焦循 正义:“方,常也……惟賢則立,而無常法,乃申上執中之有權。”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此必得虚明爲國、淡名利忘報復之人,柄政當朝,立賢無方,庶可辦也。”
外柔中刚:柔:柔弱;中:内心。外表柔和而内心刚正。
遁身远迹:犹言避世隐居。
分外之物:非本分应得的财物。
崇洋媚外:洋:西洋,指西方国家;媚:谄媚。崇拜西方一切,谄媚外国人。指丧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结外国人。
闳中肆外:形容文章内容丰富,文字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唐韩愈《进学解》:“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闳:博大。肆(sì):奔放,淋漓尽致。外:指笔法、辞藻的表现力。
彻里彻外:从里到外。
超然物外:超出于社会斗争之外。
没里没外:里外不分,指说话做事不分场合。
名声在外:形容名气很大。
遁迹匿影:指隐藏踪迹和身形。
拒之门外:拒:拒绝。把人挡在门外,不让其进入,形容拒绝协商或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