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 zhī jǐ zhī bǐ
1. 拼音:zhī jǐ zhī bǐ
2. 意思: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3. 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 近义词及意思:
了如指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和知己知彼都表示对情况熟悉、了解)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也包含对事情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的意思,与知己知彼表意相近)
5. 反义词及意思: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与知己知彼相反,是一种对情况了解不充分的状态)
雾里看花(原形容年老视力差,看东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体现出对事物的认识模糊不清,和知己知彼形成对比)
6. 例句:
在商业谈判中,知己知彼才能占据主动地位。
球队教练在比赛前仔细研究对手,做到知己知彼,以制定合适的战术。
知己知彼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市场调查的目的就是让企业知己知彼,更好地推出产品。
侦探们在破案过程中要知己知彼,才能准确地找出犯罪嫌疑人。
我们在参加考试前,要对考试内容和自己的知识水平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地复习。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脱颖而出。
战争中,将领们需要知己知彼,考虑到双方的兵力、地形等诸多因素。
棋手在对局时,会通过观察对手的下棋风格来做到知己知彼。
营销人员要知己知彼,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和自己产品的优缺点。
成语词典:知己知彼
先人后己: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舍己为人: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一知半解: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面对突然情况,无法应付。《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明知故犯: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或违法的,却故意去做。
知己知彼:也说知彼知己。《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意思是对敌我双方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后也用“知己知彼”泛指了解自己和对方。
知难而退: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要来了。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就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宋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慢待另一方,指对人或事不同等看待。
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为能见微而知著。” 微:微小。著:显著。
不得而知: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
真知灼见:正确的认识,透辟的见解。灼(zhuó):明白。
恬不知耻: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不以为耻。
众所周知:大家全都知道。
安分守己:指规矩、本分,不做违规、违纪、违法之事。分(fèn):本分。
克己奉公:克制、约束和严格要求自己,为集体的利益而努力。
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各抒己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不知不觉: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玩得高兴,~已是中午时分。
不分彼此:彼:那,对方;此:这,我方。不分这个和那个。形容关系密切,交情深厚。
不知死活:形容不知厉害,冒昧从事。
审己度人:审:审查;度:估量。先审查自己,再估量别人。
损人害己:既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
知法犯法:懂得某项法令、规章而故意违犯。
迷途知反: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先己后人:首先考虑自己,然后才顾及他人。常含贬义,指人比较自私。
舍己救人: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
损人利己:使别人受到损失而使自己得到好处。
非此即彼:非:不是;此:这个;即:便是;彼:那个。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
知恩报恩: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
身不由己:由:听从。身体不由自己作主。
排除异己:排挤、清除和自己意见不同或不属于自己集团派系的人。
固执己见: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可想而知:能够经过推想而知道;可以想见。
不知好歹: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据为己有:占据为自己所有。
以己度人: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多指不好的想法)。度(duó)。
不知所云: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原意是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现多用来形容言语杂乱或不着边际。
此起彼伏:也说此起彼落、此伏彼起。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地起落。
顾此失彼: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 容照顾不过来。
知遇之恩: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未卜先知:没有占卜就知道事情发展的结果。原来是古代一种用神道和迷信骗人的说法。后来有时用以比喻有预见性。
略知皮毛: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知难而进:明知困难,却敢于向前。指迎着困难上。
不知去向:向:方向。不知道哪里去了。
知人善任:了解人并且善于任用人。
各持己见: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略知一二:一二:形容为数不多。略微知道一点。
先知先觉:知:认识;觉:觉悟。指认识事理较一般人为早的人。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妇孺皆知: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格物致知: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颜元把格物解释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认为“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自知之明:《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后用以指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人贵有~。
由此及彼:从这一点到那一点。表示更进一步。及:达到。
知易行难: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以一知万: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谬托知己:指假托为知心朋友。
彼此彼此:客套话,指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覩始知终:谓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汉 袁康《越绝书·德序外传记》:“故聖人見微知著,覩始知終。”
知无不为:知道是应该做的,就一定去做。形容尽心竭力。《左传·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無不爲,忠也。”林尧叟 注:“凡可以利益國家者,苟知其事,莫不盡心力而爲之。”《南史·张弘策传》:“弘策 盡忠奉上,知無不爲。”宋 秦观《任臣上》:“其人自以曠世遭遇,莫不悉心竭力,知無不爲,言無不盡。”
知命安身:服从命运,安于自身所处的地位。
知音识曲:指通晓音乐。
俾众周知:意为让大家都知道、了解。
虚己受人: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天知地知:天知道,地知道。指人人都知道。亦指只有天知道,地知道,没有别人知道。
不知丁董: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知一万毕:指理解本质,万事尽通。
尊己卑人:抬高自己,蔑视他人。形容自尊自大。
一无所知:什么也不知道。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东西,获得新的体会。《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用以指吸取历史经验,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白首相知:白首:白头发,引申为时间长。意谓老年知己。
知而不争:争:通诤,劝阻。词语意思:明知这样做不智不仁却不去劝阻。形容不坚持原则。
不知轻重:不懂得事情要紧不要紧。
无知妄作:缺乏知识、不明事理而胡为。
知白守黑: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落叶知秋:指见到落地的黄叶,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
损人安己:损人利己。
知名当世:知名:著名、有名。在当代很著名。
贵在知心:以知心交心为贵,指朋友之间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