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知反 mí tú zhī fǎn
迷途知反的意思
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1. 【解释】: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2. 【出自】:《南史·陈伯之传》:“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
3. 【示例】:一个人要迷途知反、知错必改。
4.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迷途知反的近义词
迷而知返、迷途知返
迷途知反的反义词
迷而不返、顽固不化
成语词典:迷途知反
一知半解: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出尔反尔:《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今指说了又翻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面对突然情况,无法应付。《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明知故犯: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或违法的,却故意去做。
知己知彼:也说知彼知己。《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意思是对敌我双方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后也用“知己知彼”泛指了解自己和对方。
义无反顾: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穷途末路:路的尽头。比喻无路可走的地步。
知难而退: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要来了。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就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宋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拨乱反正:《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汉书·礼乐志》:“汉兴,拨乱反正。” 指治理混乱的局面,恢复正常的秩序。
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昏迷不醒:神志昏沉,不省人事。
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为能见微而知著。” 微:微小。著:显著。
一反常态:完全改变了平时的态度。
道听途说:路上听到的 传闻,随后就在路上传播出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论语 阳货》:“道听而塗(途)说,德之弃也。”
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极:顶点。反:走向反面。
不得而知: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
辗转反侧:《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形容由于思念很深或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辗转:翻来覆去。反侧:反覆。
真知灼见:正确的认识,透辟的见解。灼(zhuó):明白。
恬不知耻: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不以为耻。
反复无常:变动不定,忽而这样,忽而那样。
众所周知:大家全都知道。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 闹,乱成一片。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朱熹《答胡伯逢书》:“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 反:类推。
迷离恍惚:迷离:模糊,不分明;惝恍:不真切,不清楚。形容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连锁反应:链式反应
扑朔迷离:古乐府《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抓住兔子的耳朵把它提起来,雄的脚必搔爬(扑朔),雌的则把眼眯起(迷离),由此可辨雄雌。但在奔跑时,则很难分辨是雄是雌。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识别。
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办,像翻一下手掌一样。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半途而废: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途:道路。废:停止。
反复推敲:多次捉摸,选择最佳方案。
不知不觉: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玩得高兴,~已是中午时分。
不知死活:形容不知厉害,冒昧从事。
心醉神迷:形容佩服爱幕到极点。同“心醉魂迷”。
知法犯法:懂得某项法令、规章而故意违犯。
迷途知反: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误入歧途: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知恩报恩: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
可想而知:能够经过推想而知道;可以想见。
不知好歹: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执迷不悟:执:固执,坚持;迷:迷惑;悟:觉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形容人顽固地坚持错误的观念或行为,不肯改正。
反唇相讥:不服气,反过来责问或讥讽对方。原作反唇相稽。《汉书·贾谊传》:“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计较)。” 反唇:顶嘴。
不知所云: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原意是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现多用来形容言语杂乱或不着边际。
知遇之恩: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未卜先知:没有占卜就知道事情发展的结果。原来是古代一种用神道和迷信骗人的说法。后来有时用以比喻有预见性。
鬼迷心窍:指受迷惑,犯糊涂:我真是~,把坏人当成了好人。
略知皮毛: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知难而进:明知困难,却敢于向前。指迎着困难上。
不知去向:向:方向。不知道哪里去了。
反客为主:客人反过来 成为主人。指违反了通常的主客关系。也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迷迷糊糊:使人混乱烦躁迷惑不清。
反目成仇:反目:翻脸了。翻脸而变成仇敌。双方从和睦的关系转变成仇视敌对的状态。
知人善任:了解人并且善于任用人。
反败为胜:扭转了败局而取得胜利。
略知一二:一二:形容为数不多。略微知道一点。
先知先觉:知:认识;觉:觉悟。指认识事理较一般人为早的人。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一反既往:一:完全;既往:从前。完全与以前相反。
妇孺皆知: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风雪:大风大雪,形容天气恶劣。载:怨声载道。途:路途,旅途。
长途跋涉: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格物致知: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颜元把格物解释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认为“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自知之明:《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后用以指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人贵有~。
知易行难: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以一知万: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谬托知己:指假托为知心朋友。
还原反本:回复到事物的本来形态。
覩始知终:谓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汉 袁康《越绝书·德序外传记》:“故聖人見微知著,覩始知終。”
反复不常: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定准。
知无不为:知道是应该做的,就一定去做。形容尽心竭力。《左传·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無不爲,忠也。”林尧叟 注:“凡可以利益國家者,苟知其事,莫不盡心力而爲之。”《南史·张弘策传》:“弘策 盡忠奉上,知無不爲。”宋 秦观《任臣上》:“其人自以曠世遭遇,莫不悉心竭力,知無不爲,言無不盡。”
知命安身:服从命运,安于自身所处的地位。
蜂迷蝶恋:旧指男女间行为放荡。同“蜂狂蝶乱”。
知音识曲:指通晓音乐。
俾众周知:意为让大家都知道、了解。
天知地知:天知道,地知道。指人人都知道。亦指只有天知道,地知道,没有别人知道。
不知丁董: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知一万毕:指理解本质,万事尽通。
反眼不识:反:翻转。翻脸不认人。形容改变态度,对人冷漠无情。
纸醉金迷:也说金迷纸醉。宋陶穀《清异录·居室》记载,唐末有个叫孟斧的人,他把自己房间里的家具都包上了金纸,闪闪发光。到过他家的人就说,在那房里呆一会儿,能让人金迷纸醉。后多用“纸醉金迷”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
一无所知:什么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