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 bìng rù gāo huāng
1. 拼音:bìng rù gāo huāng。
2. 意思: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3.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4. 近义词及意思:
不可救药: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和病入膏肓都表示情况严重、无法挽回。
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强调生命垂危的状态,与病入膏肓在病情严重程度上类似。
5. 反义词及意思: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与病入膏肓相反,体现病情有好转的可能。
起死回生: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6. 例句:
这位老人已经病入膏肓,医生也无力回天。
公司的财务状况病入膏肓,面临着破产的危机。
他对赌博的痴迷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谁劝都没用。
那个国家的经济病入膏肓,需要进行全面改革。
他的骄傲自满已经病入膏肓,导致他失去了很多朋友。
这棵古树由于病虫害的侵袭,已经病入膏肓,快要枯死了。
如果环境问题继续恶化,地球将病入膏肓。
她的毒瘾病入膏肓,需要强制戒毒。
团队内部的矛盾已经病入膏肓,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一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忽视,若不加以保护,恐病入膏肓。
成语词典:病入膏肓
先入为主:先看到一种情况或先听了一种意见,形成成见,后来就不再考虑情况变化或听取另外的意见。《汉书·息夫躬传》:“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单刀直入: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比喻直截了当。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长驱直入:(军队)长距离地、毫无阻挡地向前挺进。形容进军的顺利。驱:快跑。
入乡随俗:到一个地方就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生活。也说入乡随乡、随乡入乡。
鱼贯而入: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
引人入胜:《世说新语·任诞》:“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著(着)胜地。” 引人进入美妙的境地。后多指山水风景或文学艺术等特别吸引人。胜:胜地,胜境。
治病救人:比喻针对某人的缺点错误进行分析、批评,帮助其改正。
酣然入梦:很舒适地进入梦乡。
鞭辟入里:本作鞭辟近里,宋代理学家常用来形容做学问切实。今多形容说明问题透彻,切中要害。辟(pì):透彻。
入不敷出:收入不够开支。
病入膏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 意思是说疾病要是深入到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之上、膏(心尖脂肪)之下,那就任何药力都不能达到,因而也难于治好。后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肓(huāng)。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这支曲子演奏得~,听众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格格不入:有抵触,不相投合。格格:相互抵触。
焚膏继晷:夜里点了油 灯,继续白天的事。形容学习、工作勤奋。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膏 :油脂,指灯烛。晷(guǐ):日影,指白天。
入情入理:合乎情理:他说得~,大家听得心服口服。
老弱病残:老:老人;弱:弱小的幼童;病:病人;残:残疾人。泛指弱势群体。
入木三分:传说王羲之笔法有力,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见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
丝丝入扣:纺织时,每条经线都要从“扣”齿间穿过。用以比喻做得十分细致、合拍(多指文章、艺术表演等)。扣:同“筘”,织布机上的一种机件。
一病不起:得病后就再也起不了床。比喻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死亡。
请君入瓮:《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记载,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周兴,周兴还不知道。来俊臣问周兴:“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 周兴说:“这个好办,拿个大瓮,周围用炭火烤,把犯人装进去,什么事他会不承认呢?” 来俊臣叫人搬来一个大瓮,四面加上火,对周兴说:“我奉命来审老兄,请兄入此瓮吧。” 周兴吓得连忙叩头认罪。后来比喻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
破门而入:砸开门进去。多指盗贼行为。
生老病死: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苦,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事。
误入歧途: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深入浅出:用浅显易懂的话把深刻的道理表达出来(指文章或讲话)。
久病成医:病的时间长,吃的药多,对药性和病理的了解较多,就像医生一样了。《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出生入死:《老子·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 原意是从生出来到死去。后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险,不怕牺牲。
登堂入室:见〖升堂入室〗。
丧心病狂:失去理智,像发了疯一样。形容干坏事不顾一切。《宋史·范如圭传》:“公(指秦桧)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
陷入僵局:指僵持的局面。
体贴入微: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狗皮膏药:药膏涂在小块狗皮上的一种膏药,疗效比一般膏药好。旧时走江湖的人常假造这种膏药来骗取钱财,因而用来比喻骗人的货色。
病从口入:疾病多是由食物传染。比喻应该注意饮食卫生。
无孔不入:有空子就钻。比喻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活动(含贬义)。
不堪入耳:堪:可,能;入耳:听。指说的话使人听不进去(多指脏话)。
旧病复发:原来的病又犯了。
引狼入室:比喻把敌人或坏人引入内部,招来灾祸。
入土为安:旧时土葬,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
不堪入目: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
同病相怜:比喻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四:“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怜:怜惜,同情。
随乡入乡:到一个地方就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环境都能适应。
泉石膏肓:泉石:指山水;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据说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比喻嗜好山水成癖。
精妙入神:精彩绝妙,出神入化。
应病与药:对症下药。
刀枪不入:原义是刀杀不进枪刺不死。比喻一个人的思想僵化,批评、鼓励都不起作用。
穷纤入微:深入探求深奥的学问。
明月入抱:抱:怀抱。比喻美好的情景进入心怀,心胸开阔明朗。
病骨支离:支离:残缺不全,引伸为憔悴、衰残瘦弱的样子。形容病中体瘦骨露,衰弱无力。
遁入空门: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出有入无:出入于有无之中。
四百四病:指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泛指各种疾病。
负薪之病:负薪:指有病。指背柴劳累,体力还未恢复。
尽入彀中:彀中:弓箭射程以内,比喻牢笼、圈套。尽数网罗,全部就范。
入地无门:形容陷入无路可走的困境。
出文入武:指文武兼备。
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淮阳多病:《汉书·汲黯传》:“召 黯 拜为 淮阳 太守…… 黯 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復见陛下,不意陛下復收之。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后人往往引此以自况多病。
升天入地:升:上升。上到天上,钻入地下。
病病殃殃:形容病了很久,身体虚弱委靡不振的样子。也说病殃殃、病病歪歪。
精细入微:考虑问题十分仔细,注意到很小的细节。
惊蛇入草:形容草书的笔势矫健迅捷。《宣和书谱·草书七》:“(释亚栖)观其自谓吾书不大不小,得其中道;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沐浴膏泽:指身受别人的恩惠。
出作入息:指日常生活。
膏火之费:膏:点灯的油;膏火:灯火。借指求学的费用。
推门入桕:比喻两相凑合。
过门不入:过:路过;入:进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贫病交加:贫穷和疾病一起压在身上。
放龙入海: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病民蛊国:也说病国病民、病民害国。害人民,害国家。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吾辈病民蛊国,不能仇现在之执法者也。” 病:损害,祸害。蛊(gǔ):相传为人工培养成的毒虫,引申为毒害。
剩馥残膏:女子妆后所剩的脂粉。指闺中之作。
对号入座:本指按指定的座位就座。比喻把有关的人或事物跟自己对比联系起来,也比喻把某人所做的事跟规章制度相比,联系起来。
膏粱锦绣:膏粱:肥肉和细粮,指美味佳肴;锦绣:精致华丽的丝织品。形容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
沁入肺腑:渗入人的内脏。喻指感受极深。
窜入云霄:突然地冲上了云朵天空之中。
出画入画:电影艺术处理镜头结构的一种手法。
穿房入户:在人家内室里出出进进。形容和主人的关系极为密切。
凄入肝脾:形容非常悲伤。
出入无时:进出没有一定的时间。
大含细入:原指文章的内容,既包涵天地的元气,又概括了极微小的事物。形容文章博大精深。
马入华山: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