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 rù mù sān fēn
1. 拼音:rù mù sān fēn。
2. 意思:原是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3. 出处: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4. 近义词: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常用来形容诗文等作品运力巧妙,内涵深刻。与“入木三分”意思相近,在形容书法有力和见解深刻方面很相似。
鞭辟入里:形容能够深刻地剖析问题,切中要害。和“入木三分”类似,都表示对事物的理解、分析等很深刻。
5. 反义词:
蜻蜓点水: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与“入木三分”相反,体现出不深入的状态。
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和“入木三分”形成鲜明对比,强调表面、肤浅的认识。
6. 例句:
这位书法家的字刚劲有力,入木三分。
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入木三分,让人深思。
他对市场趋势的分析入木三分,很有参考价值。
画家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情入木三分。
她对小说中人物心理的描写入木三分,非常细腻。
这位评论家对电影的评价入木三分,切中要害。
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入木三分,同学们都理解得很透彻。
他在演讲中对社会问题的剖析入木三分,赢得了听众的掌声。
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入木三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过去。
雕塑家雕刻的作品细节入微,入木三分,仿佛有灵魂一般。
成语词典:入木三分
再三再四:重复好几次。
先入为主:先看到一种情况或先听了一种意见,形成成见,后来就不再考虑情况变化或听取另外的意见。《汉书·息夫躬传》:“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既然决定了,就不能~。
张三李四: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两面三刀:比喻耍两面派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枯木逢春:比喻重获生机。
单刀直入: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比喻直截了当。
火冒三丈:形容怒气特别大。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约法三章:刘邦(汉高祖)占领秦都城咸阳后,为了收揽人心,废除秦朝的一些严刑苛法,召集“关中诸县父老、豪杰”宣布“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表示“余悉除去秦法”,史称“约法三章”。后泛指订立共同遵守的简要条款。
三山五岳: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长驱直入:(军队)长距离地、毫无阻挡地向前挺进。形容进军的顺利。驱:快跑。
赏罚分明: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
不三不四:不正派:不要跟那些~的人来往。
入乡随俗:到一个地方就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生活。也说入乡随乡、随乡入乡。
挑三拣四:挑肥拣瘦。
草木皆兵: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败。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恰如其分: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的批评。措辞~。
分门别类: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或整理。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六:“删繁就简,分门别类,几阅寒暑,始得成帙。”
身无分文:形容非常贫穷。
鱼贯而入: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
引人入胜:《世说新语·任诞》:“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著(着)胜地。” 引人进入美妙的境地。后多指山水风景或文学艺术等特别吸引人。胜:胜地,胜境。
隔三差五:每隔不久;时常:她~回娘家看看。也作隔三岔五。
退避三舍:春秋时,晋国同楚国在城濮(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作战,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用来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酣然入梦:很舒适地进入梦乡。
分道扬镳:也说分路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多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北史·魏宗室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 丰沛,自应分路扬镳。” 扬镳:驱马前进。镳(biāo):马嚼子。
鞭辟入里:本作鞭辟近里,宋代理学家常用来形容做学问切实。今多形容说明问题透彻,切中要害。辟(pì):透彻。
三番五次:屡次。
入不敷出:收入不够开支。
缘木求鱼:《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用那样的办法来追求那样的目的,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病入膏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 意思是说疾病要是深入到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之上、膏(心尖脂肪)之下,那就任何药力都不能达到,因而也难于治好。后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肓(huāng)。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这支曲子演奏得~,听众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安分守己:指规矩、本分,不做违规、违纪、违法之事。分(fèn):本分。
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奔狄,娶季隗,“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木:棺材。
分毫无爽:比喻没有丝毫差错。同“分毫不爽”。
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或社会上各种行业。也用来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也说九流三教。
格格不入:有抵触,不相投合。格格:相互抵触。
低三下四:形容卑贱没有骨气。
麻木不仁:肢体麻痹,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坐地分赃:指盗贼就地瓜分偷盗来的赃物。也指(匪首、窝主)坐等分取同伙用不正当的方法得来的财物。
颠三倒四:(说话、做事)错乱,没有次序。
爱憎分明:指爱什么、恨什么的态度和立场非常鲜明。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朱熹《答胡伯逢书》:“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 反:类推。
入情入理:合乎情理:他说得~,大家听得心服口服。
移花接木:原指把花木的芽或枝条嫁接在别的植物上。后用以比喻暗中使用巧计在事情进行过程中更换人或事物。
三令五申:再三地命令和告诫。
入木三分:传说王羲之笔法有力,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见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
分庭抗礼: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后用来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等或互相对立。《庄子·渔 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抗)礼。” 抗:对等。
丢三落四:形容马虎或记忆力不好而好(hào)忘事。
丝丝入扣:纺织时,每条经线都要从“扣”齿间穿过。用以比喻做得十分细致、合拍(多指文章、艺术表演等)。扣:同“筘”,织布机上的一种机件。
不分胜负:分不出谁胜谁负。形容竞赛双方水平、技术相当。
恩怨分明:恩:恩惠;怨:仇恨。对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三姑六婆: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占卦的),六婆指牙婆(以介绍人口买卖为业从中取利的妇女)、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给人治病的妇女)、稳婆(以接生为业的妇女)(见于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卷十)。旧社会里三姑六婆往往借着这类身份干坏事,因此通常用“三姑六婆”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不分彼此:彼:那,对方;此:这,我方。不分这个和那个。形容关系密切,交情深厚。
木已成舟:比喻事情已成定局,不能改变。
争分夺秒:不放过一分一秒,形容对时间抓得很紧。
三跪九叩:叩:磕头。最敬重的礼节。
请君入瓮:《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记载,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周兴,周兴还不知道。来俊臣问周兴:“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 周兴说:“这个好办,拿个大瓮,周围用炭火烤,把犯人装进去,什么事他会不承认呢?” 来俊臣叫人搬来一个大瓮,四面加上火,对周兴说:“我奉命来审老兄,请兄入此瓮吧。” 周兴吓得连忙叩头认罪。后来比喻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
一二三四:常指数目字,按顺序排列的前四个数字;也可形容条理分明、按部就班等。
破门而入:砸开门进去。多指盗贼行为。
分秒必争: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抓紧时间。
一草一木: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三生有幸:客套话,表示难得的好运气(佛教称前生、今生和来生为三生)。
五大三粗:形容人身体高大粗壮;魁梧:这个~的青年人,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
三头六臂:《景德传灯录》卷一三:“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 后用来形容有特别大的本领。
不由分说:由:听从,顺便;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三朝元老: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
三宫六院:泛指帝王的妃嫔。
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后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也比喻事情进行中阻碍、变化很多。
屡次三番:形容反复多次。
三三两两: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多指人):傍晚,人们~地在河边散步。
误入歧途: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形容接连不断:喜讯~地传来。
三言两语:指很少的几句话:这个问题很复杂,不是~说得清楚的。
非分之想: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深入浅出:用浅显易懂的话把深刻的道理表达出来(指文章或讲话)。
一时三刻:指很短的时间。
出生入死:《老子·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 原意是从生出来到死去。后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险,不怕牺牲。
登堂入室:见〖升堂入室〗。
不分伯仲:分不出第一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