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先恐后 zhēng xiān kǒng hòu
1. 拼音:zhēng xiān kǒng hòu
2. 意思: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3. 出处:清·张春帆《宦海》第十四回:“一个个争先恐后的直抢上来。”
4. 近义词及意思:
你追我赶(竞赛激烈,大家都不甘落后。和争先恐后都表现出积极竞争、不甘落后的状态)
不甘人后(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与争先恐后意思相近,突出竞争意识)
5. 反义词及意思:
慢条斯理(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和争先恐后相反,体现出不积极竞争的从容态度)
不紧不慢(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与争先恐后的积极争抢形成对比)
6. 例句: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向操场,去参加有趣的游戏。
超市打折时,顾客们争先恐后地抢购商品。
听到老师提问,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运动员们在起跑线上争先恐后,准备冲向终点。
公交车一来,乘客们就争先恐后地往上挤。
志愿者招募消息一发布,大家就争先恐后地报名。
在知识竞赛中,各队成员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
看到发奖品,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围了上去。
招聘会上,求职者们争先恐后地向心仪的公司投递简历。
当美食端上桌时,大家争先恐后地品尝起来。
成语词典:争先恐后
先来后到:按照来到的先后而确定次序。
先入为主:先看到一种情况或先听了一种意见,形成成见,后来就不再考虑情况变化或听取另外的意见。《汉书·息夫躬传》:“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先人后己: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后继有人:有人接续前头的人所从事的事业。
思前想后:形容前前后后地反复思考。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百花争艳:各种花草树木竞相开放出艳丽的花朵。
捷足先登:也说疾足先得。脚步快,先登上去。比喻行动敏捷,首先达到目的。《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捷:快,敏捷。
前仆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仆(pū)。
争奇斗艳:竞相展示形貌、色彩的奇异、艳丽,以比高下:百花盛开,~。各式时装~。
不甘落后:甘:甘心,愿意。落后:处在别人的后面。不愿意表现出自己不如他人。做什么都不愿落在他人后面。
承前启后:承接以前(过去)的,开创今后(未来)的。
后患无穷:以后的祸害没有个完。
前仰后合: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也说前俯后合、前俯后仰。
先发制人:《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原指战争中的双方先发动的能制人,后发动的就受制于人。后泛指先下手为强。
据理力争: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权益、观点等。
惩前毖后:吸取以前的教训,谨防以后重犯。《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毖:谨慎。
前倨后恭:以前傲慢,后来恭顺。《战国策·秦策一》记载,苏秦在秦国游说失败后回家,嫂子不给他做饭。后来,他在赵国做了大官,回家时,嫂子就跪拜在地迎接他。苏秦问道:“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百家争鸣:指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百家”林立、互相争辩的现象。当时学术派别很多,著名的有儒、法、道、墨、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家。他们著书立说,游说争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当时思想、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深刻影响。
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楚辞·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后多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一》:“瞻前顾后,便做不成。” 瞻:向前看。顾:向后看。
后发制人:指先让一步,等对方动手暴露了弱点,再加以反击,制服对方。制:制服,控制。
先礼后兵:指在和对方交涉时,先讲道理;如果行不通,再采取强硬手段。兵:武力,这里泛指强硬手段。
有恃无恐:因有所倚仗而不害怕。《左传·僖公二十六年》:“齐侯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展禽)对曰:‘恃先王之命。’” 恃(shì):倚仗。恐:害怕。
欲扬先抑:要发扬、放开,先控制、压抑。
惶恐不安: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秋后算账:比喻等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再判断谁是谁非,也比喻事后等待时机进行报复。
先睹为快:以先看到为愉快(指作品或演出)。形容想看到的急切心情。唐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争先睹之为快。” 睹:看见。
争强好胜:争:争夺;强:优胜;好:喜爱。争为强者,事事处处都喜欢超过和压倒别人。
争权夺利:争夺权柄和利益。
争分夺秒:不放过一分一秒,形容对时间抓得很紧。
遥遥领先:遥遥:远远。远远地走在最前面。
置之脑后:放在一边不再想起。
龙争虎斗:形容双方势均力敌,斗争十分激烈。
先见之明:指对事物有预见性;事先能料及事后的结果。《后汉书·杨彪传》:“愧无(金)日(mì)?(dī)先见之明。”
分秒必争: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抓紧时间。
抛之脑后:指将某事或某物完全丢在一边,不再去想或考虑,常表示对事情的忽视或淡忘。
未老先衰:年纪还不大就衰老了。多指由于精神或体力负担过重而导致过早衰老。
寸土必争:即使是一点点土地,也要和敌人争夺。形容对敌斗争毫不退让。
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此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某种成就或盛况,带有夸张赞叹的意味。
笨鸟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时,因怕落后,所以比别人先行动(多用做自谦)。
先斩后奏:封建时代臣子把人杀了再报告皇帝。现在多比喻自行把问题处理了,然后才报告上级或当权者。
先己后人:首先考虑自己,然后才顾及他人。常含贬义,指人比较自私。
争名夺利:争夺名位和利益。
茶余饭后:指茶饭后的一段空闲休息时间。也说茶余酒后。
前因后果:事情的起因和其后的结果,指事情的全过程。
后会有期:以后还有相见的时候(多用于离别时安慰对方)。
酒后失言:酒喝多了以后,不能自持,说了不该说的话。
光前裕后:给前人增光,为后代造福。形容功业伟大。多用作颂辞,颂扬人由寒微而达到富贵。
先天不足:指人或动物生下来体质就不好,也泛指事物的根基差:~,后天失调。
雨后春笋:春雨之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生事物大量地涌现出来。
后继无人:继:继承。没有后人来继承前人的事业。
以观后效:后效:以后的效果。指将罪犯从轻处分,再看他以后的表现。
杜绝后患:杜绝:堵塞、断绝;患:祸害、祸患。指彻底消除以后可能产生的祸患。
争风吃醋:指因追求同一异性而互相忌妒争斗。
后生可畏:《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意思是年轻人往往能够超过老一辈,是可敬畏的。畏:畏惧。这里指敬畏。
身先士卒:作战时将帅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多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有言在先:已经有话讲在头里,指事前打了招呼。
不甘人后: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有积极向上、努力竞争的意味。
后来居上:《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原来是表示不满的话,认为帝王用臣不能像堆柴禾那样,把新进的放在旧臣之上。后用以指后起的超过了先前的。
后顾之忧:《魏书·李冲传》:“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后无后顾之忧。” 指来自后方的或事后的忧患。顾:回头看。忧:忧患,担心。
明争暗斗:明里暗里都在进行争斗。
好好先生:一团和气、与人无争,不问是非曲直、只求相安无事的人。
未卜先知:没有占卜就知道事情发展的结果。原来是古代一种用神道和迷信骗人的说法。后来有时用以比喻有预见性。
后起之秀:《晋书·王忱传》:“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 后用“后起之秀”指后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多指年轻人)。
前赴后继:前面的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奋勇向前。
鸡口牛后:《战国策·韩策一》:“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意思是宁可在小者之前,不在大者之后。后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受人支配。
先知先觉:知:认识;觉:觉悟。指认识事理较一般人为早的人。
死而后已: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或带头。
诚惶诚恐:古代奏章中的套语。表示臣子对皇帝的敬畏。后也用来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
恐遭物议:物:这里指人;议:议论。担心遭到众人的非议。
背前面后:指或当面或背后。
与世靡争:和世上的人没有争执。形容脱俗拔尘的达观态度。
前仆后起:仆:倒下;起: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如恐不及:及:追上,赶上。就像怕追赶不上。
北郭先生:用以指隐居不仕的人。
贻误后学:后学:后来的学习者。错误遗留下去,使后来学习的人受到不好的影响。
滕薛争长:《左传·隐公十一年》:“滕侯、薛侯 来朝,争长。”后以“滕薛争长”为典,谓竞相生长。宋 杨万里《看笋》诗:“笋如 滕 薛 争长,竹似 齐 夷 独清。”
东郭先生:明马中锡 《中山狼传》中的人物。赵简子到中山地方打狼,为民除害。狼中箭逃跑,求救于东郭先生。东郭先生 千方百计地救了狼,结果几乎为狼所害。后借指那些对恶人讲仁慈的糊涂人。
耻居王后:指在文名上耻于处在不及己者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