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鸿词 bó xué hóng cí

1. 拼音:bó xué hóng cí

2. 意思:“博学鸿词”指学问渊博、文辞出众,多形容人学识广博且擅长文辞写作,也指清代曾设立的科举科目(即“博学鸿儒科”,为选拔博学之士而设,亦作“博学鸿词科”)。

3. 出处:“博学鸿词”作为成语,源于清代科举制度中的“博学鸿儒科”,《清史稿·选举志二》有相关记载;“鸿词”亦作“鸿辞”,原指渊博的学问与优美的文辞,如汉代班固《典引》中“铺观二代洪(鸿)纤之度,其赜可探也”,后逐渐用以形容人学识文才兼备。

4. 近义词:

博学多才:学问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侧重学识的广度与才能的多样性。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侧重知识储备的丰厚。

才高八斗:形容文才极高,侧重文学才华的卓越。

满腹经纶:形容人很有学问和智谋,侧重学识的系统性与深度。

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侧重古今知识的贯通。

5. 反义词:

才疏学浅:才能低,学识浅(多用于自谦),侧重才学的欠缺。

孤陋寡闻: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侧重见识与知识的匮乏。

目不识丁: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侧重文化程度极低。

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形容人没有文化,侧重文学素养的缺乏。

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侧重学识与能力的双重不足。

6. 例句:

他少年时便博学鸿词,年纪轻轻就在文坛崭露头角,写下诸多传世佳作。

清代博学鸿词科选拔的人才,多为当时学识与文才兼备的大儒。

这位教授博学鸿词,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对现代文学理论颇有研究。

若想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需如博学鸿词之士般,潜心钻研且兼具文辞功力。

殿试之上,他以博学鸿词的才识应答如流,令考官们赞叹不已。

古籍中记载的博学鸿词之人,往往能在经史典籍中旁征博引,下笔成章。

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的学子,需在诗赋、策论等方面展现深厚造诣。

这位学者的文章兼具思想深度与文采,堪称博学鸿词的典范。

古代书院注重培养博学鸿词的通才,而非局限于单一领域的匠人。

他虽自嘲才疏学浅,实则博览群书,论及学问时尽显博学鸿词的气度。

博学鸿词

成语词典:博学鸿词

鸿篇巨制 [ hóng piān jù zhì ] 鸿:巨,大。形容工程大,功夫深的著作。

博采众长 [ bó cǎi zhòng cháng ] 博采:广泛搜集采纳。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博大精深 [ bó dà jīng shēn ] 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鸿案相庄 [ hóng àn xiāng zhuāng ] 表示夫妻互相尊敬,感情融洽。

旁征博引 [ páng zhēng bó yǐn ] 旁:广泛;征:寻求;博:广博;引:引证。指说话、写文章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

地大物博 [ dì dà wù bó ] 博:丰富。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博览群书 [ bó lǎn qún shū ] 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轻于鸿毛 [ qīng yú hóng máo ] 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或意义很小。

牙牙学语 [ yá yá xué yǔ ] 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的神情。

陈词滥调 [ chén cí làn diào ] 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词不达意 [ cí bù dá yì ] 词:言词;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才疏学浅 [ cái shū xué qiǎn ] 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疏:浅薄。

义正词严 [ yì zhèng cí yán ] 道理正当公允,措辞严肃。也作“义正辞严”。

判若鸿沟 [ pàn ruò hóng gōu ] 判:区别;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省,秦末是楚汉分界的一条河,比喻事物的界线。形容界限很清楚,如同隔着鸿沟一样。通常用于形容两种事物或人的差异极大,完全不同。

大放厥词 [ dà fàng jué cí ] 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含贬义),往往是指人夸夸其谈,说一些不切实际、狂妄自大的话。

支吾其词 [ zhī wú qí cí ]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指用含混的话搪塞应付,以掩盖真实情况。

强词夺理 [ qiǎng cí duó lǐ ] 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却硬说有理。

振振有词 [ zhèn zhèn yǒu cí ] 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

理屈词穷 [ lǐ qū cí qióng ]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夸大其词 [ kuā dà qí cí ] 把事情说得超过原有的程度。

博古通今 [ bó gǔ tōng jīn ]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不学无术 [ bù xué wú shù ] 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勤学好问 [ qín xué hào wèn ]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积极追求知识,向他人请教疑惑之处。

品学兼优 [ pǐn xué jiān yōu ] 指人品和学业(或学问)都非常优秀,强调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

勤学苦练 [ qín xué kǔ liàn ] 指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形容人以勤奋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实践,不畏艰难地提升自身能力。  

学以致用 [ xué yǐ zhì yòng ] 指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或工作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知识发挥实际效用。  

各执一词 [ gè zhí yī cí ] 指双方或多方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和说法,互不相让,形容意见分歧,无法达成一致。  

学富五车 [ xué fù wǔ chē ] 形容人读书多,学识渊博(五车:指五车书)。

学无止境 [ xué wú zhǐ jìng ] 指学问和知识的学习没有尽头,人应不断追求进步,永不停歇地提升自我。

鹦鹉学舌 [ yīng wǔ xué shé ] 指鹦鹉模仿人说话,比喻人没有主见,只会机械地模仿别人的言语或行为。

真才实学 [ zhēn cái shí xué ] 指真正的才能和扎实的学识,强调人具备真实过硬的本领,而非虚有其表或靠投机取巧得来的能力。

闪烁其词 [ shǎn shuò qí cí ] 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博学鸿儒 [ bó xué hóng rú ] 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儒”是指大儒,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饱学之士 [ bǎo xué zhī shì ] 指学识渊博的人。

一面之词 [ yī miàn zhī cí ] 指争执或事情的单方面说法,多指只听一方的话就下结论,缺乏全面客观的依据。

学非所用 [ xué fēi suǒ yòng ] 指所学的知识未能应用于实际,所学的内容与从事的工作不相符。

念念有词 [ niàn niàn yǒu cí ] 原指迷信的人小声念诵经文或咒语,现多形容人不停地自言自语,或低声念叨着什么,有时含讽刺意味。

笃信好学 [ dǔ xìn hào xué ] 指忠实地信仰真理,勤奋地学习知识,形容对学问秉持坚定的信念并刻苦钻研的态度。

诠才末学 [ quán cái mò xué ] 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

冗词赘句 [ rǒng cí zhuì jù ] 冗:繁杂;赘:多余无用的。指诗文中多余无用的话。

临池学书 [ lín chí xué shū ] 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指刻苦练习书法。

贻误后学 [ yí wù hòu xué ] 后学:后来的学习者。错误遗留下去,使后来学习的人受到不好的影响。

鸾跂鸿惊 [ luán qí hóng jīng ] 比喻书法笔势飞举之态。

鳞鸿杳绝 [ lín hóng yǎo jué ] 杳:遥远。形容音信断绝。

道学先生 [ dào xué xiān shēng ] 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曲学阿世 [ qǔ xué ā shì ] 歪曲自己的学术,以投世俗之好。

下学上达 [ xià xué shàng dá ] 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莘莘学子 [ shēn shēn xué zǐ ] 指众多的学生,“莘莘”形容数量众多,多用来形容聚集在一起的青年学子群体。

造言捏词 [ zào yán niē cí ] 捏造虚假的言词。

学如穿井 [ xué rú chuān jǐng ] 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