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鸿儒 bó xué hóng rú
1. 拼音:bó xué hóng rú。
2. 意思: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儒”是指大儒,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3. 出处:清·姜宸英《湛园札记·序》:“百余年来,故家巨族,以学名者众,鸿儒硕彦,以文名者尤众。”
4. 近义词及意思
博学多才: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博学鸿儒意思相近,都强调知识渊博。
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与博学鸿儒类似,突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5. 反义词及意思
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没有文化。和博学鸿儒相反,体现出知识的匮乏。
才疏学浅: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与博学鸿儒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知识和才能的不足。
6. 例句
这位老教授是一位博学鸿儒,在学术界德高望重。
古代的书院常常汇聚众多博学鸿儒,研讨学问。
他是一位博学鸿儒,其著作对后人影响深远。
历史上许多博学鸿儒为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博学鸿儒们在学术研讨会上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作为一名博学鸿儒,他精通多国语言和历史文化。
那座学府曾经培养出许多博学鸿儒,声名远扬。
这位博学鸿儒的讲座,总是座无虚席。
他被大家公认为博学鸿儒,很多人都向他请教问题。
古代皇帝常常邀请博学鸿儒进宫讲学。
成语词典:博学鸿儒
鸿篇巨制:指规模宏大的文学艺术作品。
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
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
鸿案相庄:表示夫妻和好相敬。
旁征博引:(写文章、说话)为了证明论点正确可靠而大量地引用材料。
老师宿儒: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我国~,人口众多。
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轻于鸿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很轻微或毫无价值。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鸿毛:大雁的毛。
牙牙学语: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幼儿的早期教育从~阶段开始。
才疏学浅:见识少,学问不深(多用于自谦)。
判若鸿沟:形容界线很清楚,区别很明显。见〖鸿沟〗。
博识洽闻:见多识广,学识博大。
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广博。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不学无术:既没有学问,也没有本领。《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通“无(wú)”)术,暗于大理。”
勤学好问: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品学兼优:兼:都。思想品德和学业都很优秀。
勤学苦练: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学以致用: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致:使达到。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五车:指五车书)。
学无止境: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
鹦鹉学舌:鹦鹉学人说话,比喻别人怎样说,他也跟着怎样说(含贬义)。
真才实学: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博学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儒”是指大儒,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饱学之士: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学非所用:所学的不是将来用得着的东西。比喻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 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下令焚烧《秦纪》以外的列国史记。另外,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不属于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等限期交出烧毁。私自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次年,查出犯禁的方士、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于咸阳。历 史上把这两件事叫做焚书坑儒。
笃信好学:笃信:忠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
燕颔儒生: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
诠才末学: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
临池学书: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指刻苦练习书法。
贻误后学:后学:后来的学习者。错误遗留下去,使后来学习的人受到不好的影响。
鸾跂鸿惊:比喻书法笔势飞举之态。
鳞鸿杳绝:杳:遥远。形容音信断绝。
道学先生: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博闻辩言: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曲学阿世:歪曲自己的学术,以投世俗之好。
下学上达: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指众多的学生。
学如穿井: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硕彦名儒:指非常有名气的大学者。
真才识学:指有本领,博学多才的人。
博古知今:形容知识渊博。
博览古今: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形容学问渊博。
鸿毛泰山: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家学渊源:家学: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渊源:原指水源,比喻事情的本源。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
好学深思:好学而心细,勤于思考。比喻心力并用。
断雁孤鸿:鸿:鸿雁。离了群的孤独大雁。比喻孤身独处,多指未成婚的男子。
聊博一笑:姑且取得别人一笑。比喻自己言行虽无可取,但亦能令人快乐一时。
飞鸿羽翼:羽翼:翅膀,引申为辅佐。象飞翔的大雁有翅膀。比喻得力的辅佐之人。
隶首之学:指算术,算学。清 俞樾《<显志堂集>序》:“先生治經,通小學,故不爲浮詞,尤精隸首之學,能推而行之,清丈之法生焉。”参见“隸首”。
鸿鶱凤立:鸿鹄高飞,凤凰挺立。比喻超卓突出。
教学相长:《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原意是说,学的人通过学习知道自己不足,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还有难点,然后都再去进一步钻研,所以无论学的人还是教的人都能通过教学过程得到提高。现指教和学两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长(zhǎng):增进,提高。
博者不知:事物就会所知不深。
以博一粲:以:用;博:赢得;粲:笑时露出牙齿的样子。设法赢得对方一笑。
学海无涯:学海:知识。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社燕秋鸿: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比喻刚见面又离别。
青钱学士:以之誉称才学之士。
晚生末学:书生的自谦。
巍冠博带:高帽子和阔衣带。
鸿才大略: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鸿图华构:宏大华美的建筑景观。
家言邪学:自成一家的偏见。儒家指儒家以外的学说。
大儒纵盗:古代中国民间传说故事。
博士买驴: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学贯天人:天人:天道与人世,自然与社会。有关天道人事方面的知识都通晓。形容学问渊博。
枉学屠龙:枉:徒然,白白地;
好学不厌:爱好学习,从不厌倦。
惊鸿一瞥:“惊鸿”一词多形容女性轻盈如雁之身姿,惊鸿一瞥意思是人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却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耆儒硕老:年高德劭的儒者。
鸿鶱凤逝:鸿鹄高飞,凤凰远逝。比喻毅然远行。
旁征博访:指大量地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
博硕肥腯:博硕:形状大;腯:音‘途’,肥壮。指六畜肥壮。
博采群议:广泛采纳群众的建议。
鸿飞霜降:鸿雁为候鸟,每年深秋归飞,其时开始霜降,因用以指时序的变化和年岁的更换。
新学小生:指治学时间不长,见闻浅陋、经验不足的后生晚辈。
九儒十丐: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翩若惊鸿:比喻美女的体态轻盈。
哀鸿满路: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灾民。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