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虎吃食 bāng hǔ chī shí
帮虎吃食的意思
比喻帮助恶人做坏事。
1. 【解释】:比喻帮助恶人做坏事。
2. 【出自】: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八回:“又兼陆好善的母亲、妻子帮虎吃食,狐假虎威,陪看皇姑寺,煞是有趣,……。”
3. 【语法】:动宾式;作宾语;含贬义
帮虎吃食的近义词
帮狗吃食
成语词典:帮虎吃食
大吃大喝:狼吞虎咽地吃。
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的肉是强者的食品。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弱之肉,强之食。” 后比喻弱者被强者吞并。
省吃俭用:形容生活简朴,吃用节俭。
狐假虎威:狐假虎威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龙潭虎穴:比喻危险的境地。也说虎穴龙潭。
如虎添翼:好像老虎长出了翅膀。比喻增添力量,使强大的更加强大,或使凶恶的更加凶恶。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废寝忘食:也说废寝忘 餐。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 寝,昃晷忘餐。”
马马虎虎:形容做事马虎、随便。
大吃一惊:形容对发生的意外事情非常吃惊。
钟鸣鼎食: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唐王勃《滕王阁序》:“阎闾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鼎:古代炊具。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发愤忘食:下决心努力学 习和工作,连吃饭也忘记了。形容勤奋和专心。《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
虎视眈眈: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地恶狠狠地盯着。《周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眈眈(dāndān):注视的样子。
自食其力:依赖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
好吃懒做:好:喜欢、贪于。贪于吃喝,懒于做事。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旧唐书·刘传》:“若夫任贤惕厉,宵衣旰食,宜黜左右之纤佞,进股肱之大臣。” 宵:夜晚。旰(gàn):晚。
降龙伏虎:形容力量强大,能够战胜一切。
因噎废食:因为吃东西噎住,索性就什么也不吃了。比喻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把应该做的事情停下来不干了。《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吃里扒外:同“吃里爬外”。
吃苦耐劳:耐:禁受得住。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
虎落平阳: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失势。
自讨苦吃:讨:招惹。自己找苦吃。
龙争虎斗:形容双方势均力敌,斗争十分激烈。
骑虎难下: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但又不能停止,进退两难。《新五代史·郭崇韬传》:“俚语曰:‘骑虎者势不得下。’”
敲山震虎:指故意示警,使人震动。同“敲山振虎”。
养虎为患: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受其害。
吃哑巴亏:吃了亏无处申诉或不敢声张,叫吃哑巴亏。
饮食男女:泛指人的本性。
锦衣玉食:华美的衣服,珍贵的食品。形容奢侈豪华的生活。
与虎谋皮:也说与狐谋皮。同老虎商量,要剥下它的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是绝对办不到的。《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高土堆)之下。”
丰衣足食:足: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谈虎色变:一谈到老虎,吓得脸色就变了。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后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就感到恐怖。
虎口拔牙:比喻做十分危险的事。
自食其果:比喻自己做了坏事,自己遭受到损害或惩罚。
衣食住行:穿衣、吃饭、居住、行路,指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吃喝玩乐:指过恣意享乐的生活。
饥不择食:饿极了的时候,就不挑拣食物了。比喻急需的时候顾不得选择。
争风吃醋:指因追求同一异性而互相忌妒争斗。
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就马马虎虎,劲头越来越小。
自食其言:不守信用,说了话不算数。
吃闭门羹: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门锁着,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
生龙活虎:形容很有生气和活力。
靠天吃饭:指依赖自然条件来过日子。
为虎作伥:旧时迷信传说,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鬼,又去引导老虎吃人,这种鬼叫伥。比喻充当恶人的爪牙,帮助干坏事。伥(chāng)。
狼窝虎穴: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地方。“狼窝”和“虎穴”都代表着危险的野兽巢穴,组合起来形容危机四伏的场所。
卧虎藏龙: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食古不化:指学了古代的文化知识不善于理解和应用,跟吃了东西不能消化一样。
虎背熊腰:形容人的身体魁梧强壮。
放虎归山:也说纵虎归山。把已捕获的老虎放回深山。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三国志·蜀书·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食不下咽: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少吃缺穿:缺乏衣食。比喻贫困。
食不累味:吃饭不用两道菜肴。指饮食节俭。同“食不二味”。
虎头燕额:形容王侯的贵相或相貌的威武。
虎跃龙骧:形容威武雄壮。明 方孝孺《尚友五赞·诸葛武侯》:“惟 忠武公,千載一人。綜覈萬變,以義而動。虎躍龍驤,天下震恐。”京剧《将相和》第七场:“蒙敖(唱)好似虎跃与龙骧。”
人中龙虎:比喻人中豪杰。
晚食当肉:饿了再吃,味道就象吃肉一样。后泛指不热衷名利。
大人虎变: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
虎狼之穴:虎和狼居住的洞穴。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耳食之言:耳食:耳朵吃饭。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画虎刻鹄: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
稳吃三注:四人赌博,一个人赢三个人的赌注。比喻凭空的大量收获。
衣租食税:租、税:田赋和各种税款的总称。依靠百姓缴纳的租税生活。
假虎张威:犹言狐假虎威。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狂饮暴食:大吃大喝。
解衣推食:把衣服脱给别人穿,把食物让给别人吃。形容对别人生活极为关怀。《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虎墨沉香:说墨汁在一定期限范围内会发出特别的清香味。
柙虎樊熊:柙中的虎,樊内的熊。比喻被囚的恶人。
嗛嗛之食:嗛嗛:微小。指很少的一点食物。
一虎不河: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
雕盘绮食:精美的器皿及食物。
虎啸狼号:比喻强暴者欲有所掠夺时的叫嚣。清 南荃外史《叹老》:“你看那境内啊!弄潢池鼠偷狗盜。你看那境外啊!獵中原虎嘯狼號。”
龙跃虎卧:比喻笔势纵横驰骋,自在有力。
盗食致饱:比喻以不正当手段获益。
日月交食:指日蚀和月蚀;比喻彼此争斗,做了冤家对头。
狗彘不食: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二旬九食:旬:十天。二十天中只吃九顿饭。形容生活极端困苦。
虎口残生: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得生。
众虎同心: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