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过饰非 wén guò shì fēi
1. 拼音:wén guò shì fēi。
2. 意思: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3. 出处:《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庄子·盗跖》:“辩足以饰非。”
4. 近义词:
讳疾忌医: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改正。和“文过饰非”都有掩饰错误的意思,都体现了一种消极对待错误的态度。
涂脂抹粉:原指妇女用脂粉装饰打扮。后比喻对丑恶的东西掩饰和美化。与“文过饰非”类似,都是通过某种方式来掩盖不好的事物。
5. 反义词:
闻过则喜:意思是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与“文过饰非”相反,体现了积极对待错误的态度。
从善如流: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和“文过饰非”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善于接纳正确意见,一个是掩饰错误。
6. 例句:
他总是文过饰非,从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很难进步。
有些领导文过饰非,把工作中的失误都推给下属。
犯错后应该勇于承认,而不是文过饰非,自欺欺人。
他试图文过饰非,用各种借口来掩盖自己的失职行为。
文过饰非的人很难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无法真正成长。
不要文过饰非,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他文过饰非的做法被大家看穿后,更加失去了别人的信任。
公司如果总是文过饰非,不去解决实际问题,早晚会出大问题。
这位官员文过饰非,对自己的贪污行为百般狡辩。
我们不能文过饰非,对于学术研究中的错误,应该及时纠正。
成语词典:文过饰非
非亲非故:故:老友。不是亲属,也不是熟人。表示彼此没有什么关系。
答非所问: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也说所答非所问。
面目全非:模样变得与原先完全不同。形容变化极大(多含贬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举首则面目全非。”
众多非一:指类别甚多,不止一种。
八仙过海:谚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各显其能’)”,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
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也说过眼烟云。
雨过天晴:也说雨过天青。雨后转晴。比喻坏的形势已经过去,出现了好的平静的局面。
口是心非:指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致。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非凡”是出色的或突出的,不同于一般的意思。
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原意是,如果文采和实质相配合,就能做君子。后用以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彬彬:配合谐调。
图文并茂:(同一书刊的)图画和文字都很丰富精美。
大喜过望:所得超过了所 希望的,因而特别高兴。《汉书 英布传》:“布又大喜过望。”
身无分文:形容非常贫穷。
非同小可:不是寻常的。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小可:轻微,寻常。
白驹过隙:《庄子·知北游》:“若白驹之过隙。” 意思是如同白色的马在缝隙前飞驰而过,转眼就不见了。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是非曲直:正确和错误,对和不对。
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
无事生非:本来没有事却人为地引出麻烦、事端。
啼笑皆非: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既令人难受,又让人觉得可笑。
非同寻常:寻常:平常。形容人和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现也形容做事不大胆泼辣。
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是书房中常备的四种文具。
文恬武嬉:文官只知道贪图安逸,武将一味追求玩乐。形容文武官员贪图享乐,不问国事的腐败现象。唐韩愈《平淮西碑》:“相臣将臣,文恬武嬉。” 恬(tián):安逸。嬉(xī):游玩。
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过失和错误。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拒谏饰非:拒绝劝告,掩饰错误。《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谏:规劝。饰:遮掩。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过犹不及。” 汉贾谊《新书·容经》:“故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 指事情做得过分了,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犹:如,同。不及:不足。
无可厚非:也说未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
情文并茂:指文章的思想感情丰富,文辞也很美盛。情:情感;文:文辞;茂:美好、丰富。
飘洋过海:渡过海洋。多指去异国他乡或远处。
物是人非: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改过自新:也说悔过自新。改正过错,重新做人。《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 新。”
蒙混过关:用欺骗的手段逃避询问或审查。
明辨是非:把是非分清楚。
说不过去:指不合情理;无法交代:你这样对待人家,太~了。
今非昔比:昔:过去。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胡作非为:不顾法纪或舆论,任意干坏事。
表面文章:比喻形式好看但没有实质内容、不求实效的事物:坚持实事求是,不做~。
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 天。形容胸无大志,苟且偷安。也指对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一五:“寒号 虫…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kòu)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且:暂 且。
神经过敏: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异常锐敏的症状,神经衰弱的患者多有这种症状。
非分之想: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谁是谁非:犹言谁对谁错。
大是大非:指原则性的是非问题。
非此即彼:非:不是;此:这个;即:便是;彼:那个。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
过目不忘: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
烟云过眼:像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似是而非: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晋葛洪《抱朴子·崇教》:“嫌疑象类,似是而非。” 似:像。
是是非非:把对的认为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错的。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一文不值:指毫无价值。常用来形容物品、观念、行为等没有任何意义或价值可言。
死于非命:遭受意外的灾祸而死亡。
过河拆桥: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操之过急:办事情过于急躁:这事得分步骤进行,不可~。
搬弄是非: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将功补过:用建立的功绩来抵偿以前的过失。
斯斯文文:形容举目文雅。
瞒天过海:比喻用伪装来瞒哄对方,偷偷地行动。
似懂非懂:好像懂,又好像不懂。
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大做文章:比喻为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些问题上横生枝节,或借题发挥,扩大事态。
情非得已:指情况出于不得已。
事不过三:指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痛改前非: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是非分明:正确与错误非常分明。
分文不取:一个钱也不要(多指应得的报酬或应收的费用):我要是治不好你的病,~。
招摇过市:指故意在众人面前大摇大摆,炫耀自己。
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文武双全: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颠倒是非:把对的说成不对,不对的说成对。
能文能武:文的武的都行。现常指既能动笔也有实际工作能力。
雁过留声:比喻留名声于身后。
学非所用:所学的不是将来用得着的东西。比喻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一纸空文:空写在纸上实际不能兑现的东西(多指不能执行的条约、规定、计划等)。
为非作歹:指做各种坏事。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矫情饰诈:以虚假的现象伪装欺骗别人。
文武并用:文臣武将一起任用。
横僿不文:僿,粗鄙。粗鄙没有文化。
非刑逼拷:非刑:法律外的残酷肉刑。指使用残酷的肉刑进行审讯逼供。
委过于人:形容嫁祸给别人。
深文曲折:歪曲地援引法律条文,不露痕迹地陷人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