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非所问 dá fēi suǒ wèn
1. 拼音:dá fēi suǒ wèn
2. 意思:回答的内容不是对方所提出的问题。
3.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老爷正觉得他答非所问;程相公那里就打听说:‘什么叫作稀罕儿?’”
4. 近义词及意思:
文不对题(文章里的意思跟题目对不上。指人说话或写文章不能针对主题)
风马牛不相及(原意是说马、牛奔驰,逃逸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境内,形容地域广大距离遥远,也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用于形容回答与问题毫无关联)
离题万里(形容写文章或说话同要讲得主题距离很远,毫不相干。强调偏离主题的程度很大)
问东答西(指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与答非所问意思相近,更口语化)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形象地表示回答与问题的不匹配)
5. 反义词及意思:
对答如流(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反应快,口才好。表示能够准确、流畅地回答问题)
应答如响(对答有如回声。形容答话敏捷流利。强调回答的迅速和准确)
一毫不差(指完全相同,没有一点差异。这里从回答与问题的一致性角度,说明回答准确无误)
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表示回答恰到好处,符合问题的要求)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从回答的深度和准确性来说,能深刻且准确地回应问题,与答非所问相反)
6. 例句:
他在面试时总是答非所问,让面试官很不满意。
老师问他数学题的解法,他却答非所问地说起了昨天的足球比赛。
你要认真听清楚问题再回答,不要总是答非所问。
她的回答总是答非所问,让人摸不着头脑。
小明在课堂上被提问时,经常紧张得答非所问。
跟他交流真费劲,他老是答非所问,不知道是不是没理解问题。
写作文要围绕主题,不能答非所问,否则会得低分。
记者提问后,他的回答似乎答非所问,引发了更多的猜测。
对于客户的询问,我们要准确回答,不能答非所问,以免造成误解。
你这答非所问的回答,怎么能解决问题呢?还是好好想想再回答吧。
成语词典:答非所问
非亲非故:故:老友。不是亲属,也不是熟人。表示彼此没有什么关系。
答非所问: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也说所答非所问。
面目全非:模样变得与原先完全不同。形容变化极大(多含贬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举首则面目全非。”
众多非一:指类别甚多,不止一种。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尺有所短:比喻事物有其短处,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合适的。
寸有所长:寸比尺短,但用于更短处即显其长。比喻平平常常的人或事物,也会有他的长处。
口是心非:指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致。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面对突然情况,无法应付。《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所向披靡:比喻力量(多指军事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披靡(mǐ):草木被吹倒。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非凡”是出色的或突出的,不同于一般的意思。
所向无敌:力量很强,到哪里都没有对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风劲勇,所向无敌。” 向:指向。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问长问短:仔细地问(多表示关心)。
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
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闻所未闻:听到了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形容事情新奇。《史记·陆贾列传》:“至生来,令我日闻所未闻。”
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让学生参加一些~的劳动。
非同小可:不是寻常的。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小可:轻微,寻常。
问心无愧:反躬自问,没有对不起人的地方。
流离失所:由于灾荒战乱等而流转离散在外,失掉安身的地方。
是非曲直:正确和错误,对和不对。
无事生非:本来没有事却人为地引出麻烦、事端。
啼笑皆非: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既令人难受,又让人觉得可笑。
嘘寒问暖:形容对别人的生活十分关切(嘘寒:呵出热气使受寒的人温暖)。
众所周知:大家全都知道。
非同寻常:寻常:平常。形容人和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
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多形容非常贫穷。
无所事事:什么事都不干。事事:做事情。
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过失和错误。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拒谏饰非:拒绝劝告,掩饰错误。《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谏:规劝。饰:遮掩。
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匪夷所思:不是根据常 理所能想象到的。《周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 夷(yí):平常。
精诚所至:人的真诚的意志所到。
无所适从:不知跟从哪一个好。比喻不知怎么办才好。适:往。从:跟随。
无可厚非:也说未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
一无所得:什么也没有得到。形容毫无收获。
强人所难:勉强别人做为难的事:他不会唱戏,你偏要他唱,这不是~吗?
物是人非: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大失所望:非常失望。
不出所料: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形容原先预料的准确。
明辨是非:把是非分清楚。
勤学好问: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在所难免:免:避免。指由于某种限制而难于避免。
居无定所:没有固定居住的地方,形容人漂泊流浪。
今非昔比:昔:过去。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胡作非为:不顾法纪或舆论,任意干坏事。
寻花问柳:本指游春,后转指嫖妓。
不敢问津: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一无所成:一点没有成就,指没有做出任何成绩。
兴师问罪: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所剩无几:剩:余留下来的。剩下的没有多少了。
非分之想: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谁是谁非:犹言谁对谁错。
各得其所:《周易·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汉书·东方朔传》:“元元之民,各得其所。”
大是大非:指原则性的是非问题。
非此即彼:非:不是;此:这个;即:便是;彼:那个。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
似是而非: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晋葛洪《抱朴子·崇教》:“嫌疑象类,似是而非。” 似:像。
在所不辞: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投其所好:投:迎合;其:代词,他,他的;好:爱好。迎合别人的喜好。
无所不在: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矛盾的斗争~。
各有所长:各有各的长处、优点。一般指人的技能或事物的特性各有其优势。
一无所长:没有一点儿专长。常用来形容人在技能、才能方面的欠缺。
是是非非:把对的认为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错的。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各取所需:各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
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
所作所为:指人所做的事。
无所畏惧:畏惧:害怕。什么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
死于非命:遭受意外的灾祸而死亡。
投石问路:比喻先以某种行动试探。
无所不能:没有什么不能做的。指样样能做。
不知所云: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原意是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现多用来形容言语杂乱或不着边际。
搬弄是非: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扪心自问:摸着胸口,自己问问自己怎么样。表示自我反省。
一无所求:指没有什么要求或需要。
夺人所好:强夺别人所喜欢的人或物。
似懂非懂:好像懂,又好像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