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 wén fáng sì bǎo
1. 拼音:wén fáng sì bǎo。
2. 意思:指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人书房中常备的四种文具。它们在传统的书法、绘画、写作等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3. 出处:宋·梅尧臣《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玩君与予。”
4. 近义词及意思
笔墨纸砚:直接列举文房四宝的四物名称,和“文房四宝”意思完全相同,只是表述方式上更具体地指出了这四种文具。
5. 反义词及意思
武备器械:与文人书房的文具相对,指的是军事装备和武器等用于战争或武力活动的器具,如刀枪剑戟、盔甲等,和文房四宝所代表的文化、文雅的氛围完全相反。
6. 例句
古代文人对文房四宝极为讲究,常不惜重金购买品质上乘的笔、墨、纸、砚。
这家店专卖文房四宝,各种档次的文具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
他的书房里陈列着精美的文房四宝,每次看到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学习书法,首先要熟悉文房四宝的特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
爷爷每次写字前,都会仔细地擦拭文房四宝,神情十分专注。
学校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专门开设了文房四宝的使用课程。
在古代,文人之间常以文房四宝相赠,作为友谊的象征。
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中有一套珍贵的文房四宝,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观赏。
这位画家对文房四宝的品质要求很高,他认为好的工具才能画出好的作品。
成语词典:文房四宝
再三再四:重复好几次。
张三李四: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人们从~来到北京。我们小组里的人来自~。
无价之宝:形容极其珍贵的东西。
不三不四:不正派:不要跟那些~的人来往。
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原意是,如果文采和实质相配合,就能做君子。后用以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彬彬:配合谐调。
四面楚歌: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四平八稳:形容说话、做事、写文章稳当,有时也指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
挑三拣四:挑肥拣瘦。
图文并茂:(同一书刊的)图画和文字都很丰富精美。
四脚朝天:四脚: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形容人死去。
奇珍异宝:珍异难得的宝物。
身无分文:形容非常贫穷。
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
物华天宝:各种珍贵的宝物。唐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现也形容做事不大胆泼辣。
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是书房中常备的四种文具。
低三下四:形容卑贱没有骨气。
颠三倒四:(说话、做事)错乱,没有次序。
文恬武嬉:文官只知道贪图安逸,武将一味追求玩乐。形容文武官员贪图享乐,不问国事的腐败现象。唐韩愈《平淮西碑》:“相臣将臣,文恬武嬉。” 恬(tián):安逸。嬉(xī):游玩。
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过失和错误。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丢三落四:形容马虎或记忆力不好而好(hào)忘事。
情文并茂:指文章的思想感情丰富,文辞也很美盛。情:情感;文:文辞;茂:美好、丰富。
如获至宝:好像得到了最好的宝贝。形容对于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
一二三四:常指数目字,按顺序排列的前四个数字;也可形容条理分明、按部就班等。
四海为家: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也形容人漂泊无定所。
表面文章:比喻形式好看但没有实质内容、不求实效的事物:坚持实事求是,不做~。
上方宝剑:皇帝用的宝剑。戏曲和近代小说中常说持有皇帝赏赐的上方宝剑的大臣,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上方:制作或储藏御用器物的官署。也作尚方)。现多比喻上级特许的权力。
一文不值:指毫无价值。常用来形容物品、观念、行为等没有任何意义或价值可言。
志在四方:四方:天下。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稀世珍宝:世间很少有的珍宝。形容非常珍贵、罕见的宝物,这些宝物可以是实物,如文物、珠宝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东西,如文化遗产、珍稀技艺等。
三从四德:封建社会为妇女制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意思是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至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形容人不愿承担责任或接受任务,故意找理由推辞。
四大皆空: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印度古代认为地、水、火、风是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佛教称为四大。)
四通八达: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方便。《子华子·晏子问党》:“其途之所出,四通而八达。”
朝三暮四: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见于《庄子·齐物论》)。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尚方宝剑:也作上方宝剑。皇帝用的宝剑。古代戏曲、小说中讲,大臣被授予尚方宝剑,就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尚方:古代制作或储藏皇帝用的器物的官署。
宝刀未老:形容人到老年还依然威猛,不减当年。
斯斯文文:形容举目文雅。
说三道四:随意评论;乱加议论。
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大做文章:比喻为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些问题上横生枝节,或借题发挥,扩大事态。
洞房花烛:形容结婚的景象。
三妻四妾:妻妾众多的意思。
分文不取:一个钱也不要(多指应得的报酬或应收的费用):我要是治不好你的病,~。
名扬四海:四海:天下。名声传扬到天下。形容名声很大。
文武双全: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危机四伏:到处都潜伏着危机。
能文能武:文的武的都行。现常指既能动笔也有实际工作能力。
四海之内:指全中国或全世界。古代人认为中国四面被海环绕,所以用“四海之内”来指代整个天下。
一纸空文:空写在纸上实际不能兑现的东西(多指不能执行的条约、规定、计划等)。
招财进宝:招引进财气、财宝。
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不团结。《战国策·魏策一》:“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墙。形容极其穷困,一无所有。《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徒:只,仅仅。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所宝惟贤:宝:以为珍宝,尊重。所尊重的只是贤人。
欺三瞒四:一再欺骗隐瞒。
文武并用:文臣武将一起任用。
横僿不文:僿,粗鄙。粗鄙没有文化。
珍楼宝屋:珍奇的楼房,富贵的居室。形容建筑物非常豪华。
百宝万货:指大量珍宝财物。
放诸四裔:放:放逐;四裔:四方边远之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
深文曲折:歪曲地援引法律条文,不露痕迹地陷人于罪。
八万四千: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樽酒论文:一边喝酒,一边议论文章。
鬻文获财:鬻:卖。指以写文章来换取财物。
深文大义:指深奥的大道理。
烽火四起: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四百四病:指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泛指各种疾病。
卖文为生:指以出卖诗文所得来维持生计。
萧然四壁:萧然:寂寞冷落;四壁:四面墙壁。屋里空荡荡的,没什么东西。形容生活非常贫困。
出文入武:指文武兼备。
偃革尚文:停息武备,注重文教。
舞文巧法:故意玩弄文字,巧于利用法令,以达到邪恶的目的。
雕不增文:荆山石怎样雕琢也不能使增加文彩。
庄严宝相:佛教称庄严的佛像。比喻某种人的真面目(含贬义)。
接三连四:接连不断。
四至八道: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