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红耳赤 miàn hóng ěr chì
1. 拼音:miàn hóng ěr chì
2. 意思: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惭而脸色发红。
3. 出处:《朱子语类》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4. 近义词及意思:
脸红耳热: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与面红耳赤意思相近,都体现了脸部因情绪而发红的状态。
5. 反义词及意思:
面不改色:脸色不变。形容从容镇静的样子,和面红耳赤因情绪激动或羞惭而脸红形成鲜明对比。
6. 例句:
他们俩为了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
他被老师当众表扬,不禁面红耳赤,有些不好意思。
听到别人的指责,他面红耳赤地反驳。
这两个小孩因为抢玩具而面红耳赤地争吵着。
他在台上演讲时出了错,面红耳赤地站在那里。
面对大家的调侃,她面红耳赤,害羞地低下了头。
两人在比赛中竞争激烈,结束时都面红耳赤。
他说谎被揭穿后,面红耳赤,十分尴尬。
讨论会上,双方观点不同,争得面红耳赤。
小明在回答不出问题时,面红耳赤地站在黑板前。
成语词典:面红耳赤
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
满面春风:形容高兴、得意的神情。也形容和颜悦色。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气昂昂,志卷长虹。饮千钟,满面春风。”
红男绿女:指穿着各种漂亮服装的青年男女。
面目全非:模样变得与原先完全不同。形容变化极大(多含贬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举首则面目全非。”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人们从~来到北京。我们小组里的人来自~。
两面三刀:比喻耍两面派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耳聪目明: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掩耳盗铃:偷铃铛的人怕铃响,把自己耳朵堵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掩:捂。
姹紫嫣红:指各种颜色娇艳的花朵。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嫣(yān):艳丽。
面面相觑:你瞧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觑(qù)。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四面楚歌: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面不改色:脸色不变。形容从容镇静的样子。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看破红尘:看透人世间的一切,指对生活不再有所追求。
抓耳挠腮:形容焦急而又没办法的样子。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竞艳的春景。宋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红灯绿酒:形容享乐生活。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诗经·邶风·旄丘》:“褎(yòu)如充耳。” 意思是悠闲得就像没听见一样。后用充耳不闻形容听不进或存心不听别人的意见。
交头接耳: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
赤手空拳:形容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
俯首帖耳:形容卑恭顺从的样子。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通“濡”)耳染,不学以能。”濡(r ú):沾湿。染:沾染。
独当一面:单独担当一个 方面的任务。
赤膊上阵: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不顾一切,不讲策略或毫不掩饰地做事。
蓬头垢面:形容头发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
披红戴花:披着绸,戴着红花。表示喜庆或光荣。
如雷贯耳: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三国演义》第八回:“闻将军之名,如雷贯耳。” 贯:贯穿,进入。
面面俱到:各方面都照顾到,没有遗漏:写文章要突出重点,不必~。
鸠形鹄面:形容人因饥饿而很瘦的样子(鸠形:腹部低陷,胸骨突起;鹄面:脸上瘦得没有肉)。
桃红柳绿: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洗耳恭听:形容专心、恭敬地听别人讲话。听人讲话时的客气话。元周权《秋霁》诗:“酒醒谁鼓《松风操》,炷罢炉熏洗耳听。”
网开一面:本作网开三面。《史记·殷本纪》记载,汤走到野外,看见打猎的人,四面都张满了网。并且祷告说,天下四方的鸟兽,都到我的网里来。汤说,这样一来,就把鸟兽都搞光了。于是把网收起了三面给鸟兽留下一条生路。现多比喻从宽处理罪犯,给以改过自新的出路。
柳绿花红: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抛头露面:旧时指妇女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封建道德认为是丢脸的事)。现在指某人公开露面(多含贬义)。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私人情面。
赤子之心: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忠言逆耳:忠诚直率的劝告听起来不大舒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忠言拂于耳。”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逆耳:不顺耳。
赤胆忠心:形容十分忠诚。
表面文章:比喻形式好看但没有实质内容、不求实效的事物:坚持实事求是,不做~。
脸红耳热: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
人面兽心:面貌虽然是人,但心肠像野兽一样凶恶残暴。
大红大紫:形容非常受宠或受欢迎;十分走红。
青红皂白:四种不同的颜色。比喻是非或情由:不问~。
泪流满面: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素未谋面:谋面:见面。指平素没有见过面。
赤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天气很热。
面黄肌瘦:脸色发黄、肌肤消瘦,形容营养不良或有病的样子。
红杏出墙: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
一面之交:只见过一面的交情。比喻交情很浅。
油头粉面:形容人打扮过分而显轻浮(多指男子)。
面目可憎:相貌丑陋,神情卑劣,使人感到厌恶。唐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憎:厌恶。
隔墙有耳:墙外有人偷听。指秘密外泄。《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肥头大耳:一个肥胖的脑袋,两只大耳朵。形容体态肥胖,有时指小孩可爱。
满面红光:见〖红光满面〗。
牛头马面:迷信传说阎王手下的两个鬼卒,一个头像牛,一个头像马。比喻各种阴险丑恶的人。
掩人耳目:遮着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以假象蒙骗别人。
红光满面:形容人的脸色红润,有光泽。也说满面红光。
红不棱登:状态词。红(含厌恶意):这件蓝布上衣染得不好,太阳一晒变得~的。
洗心革面:清除坏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改过自新。宋辛弃疾《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自今以始,洗心革面。”
花红柳绿:形容春天花木繁茂艳丽的景色。
不堪入耳:堪:可,能;入耳:听。指说的话使人听不进去(多指脏话)。
面目一新: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
历历在耳:形容听到的某种声音清清楚楚地盘旋在耳边。
一面之词:争执双方的一方所说的话。
颜面扫地:比喻面子丧失干净。
近朱者赤:靠着朱砂的变红。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常与“近墨者黑”连用。
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多而敞亮。现形容为人处世圆滑,对各方面都敷衍得很周到。
红装素裹:指衣着淡雅的妇女。也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相映衬的景色。
面面向觎: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看着,都不说话。
面聆謦欬:强调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和学生遵从教师。
稗耳贩目:比喻见闻浅薄,如商贩之买货卖货。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北朝经学》:“其時治經者各有師承……此可見諸儒師資有自,非同後世稗耳販目之學也。”
北面称臣: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
八面受敌:谓功力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
两头白面:白面:面粉,比喻糊涂或被人蒙骗。对两头都掩饰、隐瞒。形容作事情表里不一,两面糊弄,两头讨好。
背前面后:指或当面或背后。
赤心报国: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报国:为国家效劳。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