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全能 quán zhī quán néng
全知全能的意思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1. 【解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2. 【示例】:宇宙尚且有缺点,世界上并无全知全能的上帝。 ◎茅盾《锻炼》十三
全知全能的近义词
无所不知、多才多艺
全知全能的反义词
一窍不通、一无所能、一无所长
成语词典:全知全能
十全十美: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人都有缺点,哪能~呢?
面目全非:模样变得与原先完全不同。形容变化极大(多含贬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举首则面目全非。”
一知半解: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面对突然情况,无法应付。《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明知故犯: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或违法的,却故意去做。
残缺不全:残:残破;缺:缺少;全:完整。残破、缺少,很不完全。
知己知彼:也说知彼知己。《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意思是对敌我双方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后也用“知己知彼”泛指了解自己和对方。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指没有能力去做或力量达不到。
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知难而退: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要来了。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就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宋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嫉贤妒能: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嫉妒。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为能见微而知著。” 微:微小。著:显著。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让学生参加一些~的劳动。
不能自已: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求全责备: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责备:要求完备。
难能可贵:做到了难于做到的事,其行动很可贵,值得赞赏。宋苏轼《荀卿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不得而知: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
能工巧匠:工艺技术高明的人。
委曲求全: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为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
真知灼见:正确的认识,透辟的见解。灼(zhuó):明白。
恬不知耻: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不以为耻。
以偏概全:以:用;偏:片面;概:概括;全:全部。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众所周知:大家全都知道。
一应俱全:一应:一切;俱:都。一切齐全,应有尽有。
昏聩无能:昏:眼睛看不清楚;聩:耳朵听不清楚。眼花耳聋,没有能力。比喻头脑糊涂,没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能屈能伸:能弯曲也能伸展,指人在不得志的时候能忍耐,在得志的时候能施展才干、抱负。
素不相能:能:亲善。指一向不和睦。
能说会道:指善于用言辞表达,很会说话。
熟能生巧:对工作、技能等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妙的办法。
爱莫能助:《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指有心帮助,但因力量不够或条件所限而做不到。
不知不觉: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玩得高兴,~已是中午时分。
不知死活:形容不知厉害,冒昧从事。
全军覆没: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
知法犯法:懂得某项法令、规章而故意违犯。
大获全胜:获:擒获俘虏,夺取敌方辎重;全:完全。形容获得完全的胜利。
迷途知反: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能者多劳:能干的人多劳累一些。《列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 能:能干。劳:劳苦,劳累。
不能自拔:拔:摆脱。不能主动地从痛苦、错误或罪恶中解脱出来。
苟全性命:勉强保全性命。三国蜀诸 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能掐会算:迷信的人指会掐诀算卦,泛指能推测事物的发展,预知未来。
知恩报恩: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
才貌双全:才学相貌都好。
全心全意:一心一意,不夹有其他念头:~为人民服务。
可想而知:能够经过推想而知道;可以想见。
不知好歹: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两全其美: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很好。
顾全大局: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
五味俱全:五味:酸甜苦辣咸的合称。形容调味齐全适宜。
无所不能:没有什么不能做的。指样样能做。
万全之策:策:计策、办法。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
智勇双全:又有智谋,又很勇敢。
欲罢不能:主观上想停止却不可能。《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罢:停止。
不知所云: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原意是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现多用来形容言语杂乱或不着边际。
全盘否定:是指彻底否定原定的方案或决定,毫无保留地否定。
知遇之恩: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未卜先知:没有占卜就知道事情发展的结果。原来是古代一种用神道和迷信骗人的说法。后来有时用以比喻有预见性。
略知皮毛: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知难而进:明知困难,却敢于向前。指迎着困难上。
不知去向:向:方向。不知道哪里去了。
文武双全: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妒贤嫉能:妒、嫉:因别人好而忌恨。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知人善任:了解人并且善于任用人。
能文能武:文的武的都行。现常指既能动笔也有实际工作能力。
略知一二:一二:形容为数不多。略微知道一点。
先知先觉:知:认识;觉:觉悟。指认识事理较一般人为早的人。
碌碌无能:碌碌:平庸、无能的样子。形容人平平庸庸,没有能力。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妇孺皆知: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格物致知: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颜元把格物解释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认为“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自知之明:《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后用以指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人贵有~。
知易行难: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以一知万: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谬托知己:指假托为知心朋友。
选贤与能: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与,通“举”。亦作“选贤任能”、“选贤举能”。
逞强称能:炫耀卖弄自己的才能和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