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忧解难 pái yōu jiě nàn
1. 拼音:pái yōu jiě nàn
2. 意思:排除忧愁,解除困难。
3. 出处:无明确出处资料。
4. 近义词及意思:
排难解纷:原指为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现在指调停双方争执。和“排忧解难”相近,都有帮助他人解决困难、问题的意思。
解纷排难:指为人调解纠纷或排除危难。与“排忧解难”类似,强调对困难和矛盾的化解。
5. 反义词及意思:
落井下石: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与“排忧解难”相反,是对处于困境中的人进行伤害。
趁火打劫: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体现出在他人有困难时加以利用,而不是帮助,和“排忧解难”形成鲜明对比。
6. 例句:
社区工作人员积极为居民排忧解难,受到大家的称赞。
他总是热心地为朋友排忧解难,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这位心理医生善于为患者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经济发展。
老师不仅传授知识,还为学生排忧解难,关心他们的生活。
志愿者们努力为受灾群众排忧解难,送去生活物资。
居委会主任经常为邻里排忧解难,协调各种矛盾。
公司设立了专门的部门为员工排忧解难,提升员工满意度。
这个慈善组织致力于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排忧解难,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团队排忧解难,推动项目顺利进行。
成语词典:排忧解难
一知半解: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土崩瓦解:比喻彻底崩溃,不可收拾。《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多灾多难:形容灾难很多。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高枕无忧:把枕头垫得高高的,安心地睡大觉。《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后多用来形容平安无事,无忧无虑。
左右为难: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
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一个人力量薄弱难以成事。
知难而退: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饱经忧患:指经历了许多困苦患难。
艰难险阻:指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患难与共: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
排山倒海: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倒过来。形容声势巨大,不可阻挡。
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步履艰难: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力排众议:竭力排除各种意见,使自己的主张占上风。
难能可贵:做到了难于做到的事,其行动很可贵,值得赞赏。宋苏轼《荀卿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毁家纾难:《左传·庄公三十年》:“鬬穀(gòu)於(wū)菟(tú)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后用“毁家纾难”指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危难。纾(shū):缓和。难(nàn)。
擢发难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范睢问须贾有多少罪,须贾回答:“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 后用“擢发难数”比喻罪行极多,难以数清。擢发:拔下头发。
罄竹难书:《旧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诉说隋炀帝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故用“罄竹难书”比喻罪恶很多,难以写完。竹:竹简,古代写字用的竹片。
消愁解闷:消除忧愁,解除烦闷。
排难解纷:原指给别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后指调停双方争执。难(nàn)。
难以置信:难于使人相信。
艰难困苦:形容处境艰苦,困难重重。
覆水难收:泼在地上的水 再也不能收回了。相传汉时朱买臣,原来家境贫穷,其妻要求离异。后买臣做了大官,其妻又要求复婚。买臣取一盆水泼在地上,让她再收回来,表示夫妻关系已无可挽回。后用来比喻某事已成定局,无可 挽回。
慷慨解囊: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开钱袋拿出钱来。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
大难临头:难:灾祸;临:来到。大祸落到头上。
困难重重:指一个人或一件事面临的困难非常多,一层又一层,形容处境艰难。
排忧解难:排除忧虑,解除危难。
强人所难:勉强别人做为难的事:他不会唱戏,你偏要他唱,这不是~吗?
劫数难逃:佛家用语,命中注定的灾祸。命中注定的灾祸难以逃脱。
盛情难却:浓厚的情意难以推辞。
难兄难弟:原指兄弟二人都非常好,才德相当,难分高下。现多反用,讥讽二人同样坏。也指彼此曾共患难的人;又指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境地的人。
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意思是劈竹子,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就随着刀口裂开了。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刃:刀口。解:分开,裂开。
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
盛名难副: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在所难免:免:避免。指由于某种限制而难于避免。
骑虎难下: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但又不能停止,进退两难。《新五代史·郭崇韬传》:“俚语曰:‘骑虎者势不得下。’”
难如登天:形容难办的事。
国难当头: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灾难。
排除万难:扫除重重障碍,克服各种困难。
欲壑难填:贪欲的沟壑难以填满。形容贪得的欲望极大,很难满足。壑(hè):深谷。
跑马卖解:旧时指骑马表演各种技艺,以此赚钱谋生。也说跑马解、跑解马。
没齿难忘:没齿:终身。一辈子也忘不了。
永世难忘:指一辈子也难以忘怀,形容印象深刻,记忆长久。
排除异己:排挤、清除和自己意见不同或不属于自己集团派系的人。
患难之交:在患难中结成的朋友。
千载难逢:一千年里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庖丁解牛: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罪责难逃:指不能逃避犯罪所应负的责任,一定要受到惩处。
自身难保:自己保不住自己。
忧心如焚:忧愁的心情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忧虑焦急。《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惔(tán,火烧)。” 三国魏曹植《释愁文》:“形容枯悴,忧心如焚。”
难以想象:指某件事或情况超出了一般的思维认知范围,很难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概念或画面,强调事情的复杂性、特殊性或严重性令人意想不到。
进退两难:进退都不好,形容处境困难。
后顾之忧:《魏书·李冲传》:“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后无后顾之忧。” 指来自后方的或事后的忧患。顾:回头看。忧:忧患,担心。
难乎其难:指非常困难。
众口难调:吃饭的人多,很难适合每个人的口味。比喻不容易使所有的人都满意。调(tiáo)。
晦涩难懂:文字隐晦很深,难以理解。
内忧外患:指国家内部的动乱和来自国外的侵略。《国语·晋语六》:“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管子·戒》:“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知难而进:明知困难,却敢于向前。指迎着困难上。
勉为其难:勉强做能力所不及的或不想做的事。
难得糊涂:指人在该装糊涂的时候难得糊涂。
不求甚解: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杞人忧天:《列子·天瑞》中说,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无处安身,以致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唐李白在《梁甫吟》中用这个典故写出“杞国无事忧天倾”的诗句。后用“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
难以预料:预:预先;料:料想,估计。很难预先想到。
难言之隐:难于说出口的藏在内心深处的事情。
疑难杂症:难辨或难治的各种病症。比喻难以理解或解决的问题。
大难不死: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
自我解嘲:用言语或行动为自己掩盖或辩解被人嘲笑的事。
浑身解数:全身的武艺。解数:武术的架式,也泛指手段、本事。解(xiè)。
忧心忡忡:形容十分忧愁。《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忡忡(chōng):忧愁不安的样子。
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迷信)。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末路之难: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
知易行难: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碍难从命:碍:妨碍;从:听从。由于有所妨碍,难以遵从吩咐,是委婉拒绝对方要求的话。
忧郁而终:人因极度的忧愁、郁闷而导致自己最后的死亡。
哽咽难言:因感情激动难以说出话来。
人才难得:有都能的人不容易得到。多指要爱惜人才。
茫然费解:茫然:渺茫,模糊不清。认识不清,不能理解。
难于上天:比上天还难。形容极其困难,不易实现。
解衣般礴:脱衣箕坐。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