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八节 sì shí bā jié
四时八节的意思
泛指一年中的各种时令、节日。
1. 【解释】: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2. 【出自】:唐·马总《意林》卷一引《隋巢子》:“鬼神为四时八节以纪育人。”唐·杜甫《短歌行赠四兄》诗:“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3.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季节
成语词典:四时八节
五花八门 [ wǔ huā bā mén ] 原指“五花阵”与“八门阵”,这是古代兵法中的阵名,后又把它用作比喻各行各业的暗语。现常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
张三李四 [ zhāng sān lǐ sì ] 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八仙过海 [ bā xiān guò hǎi ] 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四面八方 [ sì miàn bā fāng ] 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七上八下 [ qī shàng bā xià ] 形容心里慌乱不安,无所适从的感觉。也指零落不齐或纷乱不齐。
盘根错节 [ pán gēn cuò jié ] 盘:盘旋;错:交错;节:枝节。树根盘绕,枝节交错。比喻事情复杂,纠缠不清。
细枝末节 [ xì zhī mò jié ] 末节:小事情,小节。细小的树枝,微末的环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
七零八落 [ qī líng bā luò ]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不三不四 [ bù sān bù sì ] 指不正派,也指不像样子。
四面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四平八稳 [ sì píng bā wěn ] 原形容身体各部位匀称、结实。后常形容说话做事稳当。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挑三拣四 [ tiāo sān jiǎn sì ] 指挑挑拣拣,嫌这嫌那。
横七竖八 [ héng qī shù bā ] 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节衣缩食 [ jié yī suō shí ] 节、缩:节省。省吃省穿。形容节约。
四脚朝天 [ sì jiǎo cháo tiān ] 形容仰面跌倒。也形容人死去。
五湖四海 [ wǔ hú sì hǎi ] 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五湖:一般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四海: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正儿八经 [ zhèng er bā jīng ] 正经的;严肃认真的。形容态度庄重、一本正经。真正的;确实的。强调事情的真实性、严肃性。
繁文缛节 [ fán wén rù jié ] 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繁、缛:繁多;文:仪式;节:礼节。
风靡一时 [ fēng mǐ yī shí ] 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风靡:草木随风倒下,引伸为很风行。
厉行节约 [ lì xíng jié yuē ] 严格地实行节约。
针砭时弊 [ zhēn biān shí bì ] 针砭,古代治病刺穴的石针,后泛指金针治疗和砭石出血。像医病一样,指出时代和社会问题,又针又砭,求得改正向善。
文房四宝 [ wén fáng sì bǎo ] 指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人书房中常备的四种文具。它们在传统的书法、绘画、写作等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高风亮节 [ gāo fēng liàng jié ] 高风:高尚的品格;亮节: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都很高尚。用于赞美那些在品德、操守方面表现卓越,坚守正义、廉洁奉公、不图私利等高尚品质的人。
不拘小节 [ bù jū xiǎo jié ] 拘:拘泥。不为小事所约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表示一个人在行为、态度等方面比较豁达,不会在细枝末节上过分计较,更注重大事或主要目标。
低三下四 [ dī sān xià sì ] 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常表示一个人在言行举止上过分谦卑、讨好别人,没有尊严。
颠三倒四 [ diān sān dǎo sì ] 形容说话做事错杂紊乱,没有次序。
传诵一时 [ chuán sòng yī shí ] 在某一个时期内,人们到处传述。
开源节流 [ kāi yuán jié liú ] 开:开辟;源:水源。开发水源,节制水流。比喻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丢三落四 [ diū sān là sì ] 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
千儿八百 [ qiān er bā bǎi ] 一千左右。
节外生枝 [ jié wài shēng zhī ] 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块儿八毛 [ kuài er bā máo ] 一元钱或不足一元钱。形容小钱、少量的钱。
曾几何时 [ céng jǐ hé shí ] 指才过了没多少时间。常带有感慨的意味,强调过去的某个时间距离现在并不遥远,但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十有八九 [ shí yǒu bā jiǔ ] 指绝大多数,大致不差,差不离。表示对某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情况的普遍性有较高的估计。
一二三四 [ yī èr sān sì ] 常指数目字,按顺序排列的前四个数字;也可形容条理分明、按部就班等。
晚节不保 [ wǎn jié bù bǎo ] 指人到晚年不能保住自己的节操,也泛指到了最后关头未能保持住应有的品德。
胡说八道 [ hú shuō bā dào ] 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言语荒诞,毫无逻辑。
随时随地 [ suí shí suí dì ] 指依照当时当地情形;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任何时间、地点;时时处处。
四海为家 [ sì hǎi wéi jiā ] 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也形容人漂泊无定所。
七七八八 [ qī qī bā bā ] 形容数量不多或事物大致齐全、差不多;也指做事不认真、不彻底,杂乱无章的状态;方言中可表示接近完成或大致符合预期。
老八辈子 [ lǎo bā bèi zi ] 指很久远的年代或事物,多含贬义,形容陈旧、过时或古老得不得了。
不合时宜 [ bù hé shí yí ] 指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或形势需要,形容言行、事物与当下的环境、时机不相协调。
生不逢时 [ shēng bù féng shí ] 指人出生或成长的时代未能与好的时机相契合,遭遇时运不济,无法在当下的环境中施展才华或实现抱负。
一时三刻 [ yī shí sān kè ] 指很短的时间,形容时间不长,强调时间的短暂性,通常用于口语或书面语中表示事情在短期内发生或完成。
半斤八两 [ bàn jīn bā liǎng ] 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多含贬义)。
志在四方 [ zhì zài sì fāng ] 指志向远大,不局限于一地,渴望到广阔的天地中闯荡,实现抱负。
时运亨通 [ shí yùn hēng tōng ] 指时机和运气都非常顺畅,形容人在某个阶段做事顺利,境遇通达,凡事称心如意。
杂七杂八 [ zá qī zá bā ] 形容事物种类繁多、杂乱无章,缺乏条理和秩序的状态。
七老八十 [ qī lǎo bā shí ] 形容人年纪很大,通常指七十到八十岁的高龄,也可泛指年纪非常老。
三从四德 [ sān cóng sì dé ] “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束缚和规范妇女行为的道德准则,现多含贬义,指旧时代的礼教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