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罪致讨 shēng zuì zhì tǎo
声罪致讨的意思
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1. 【解释】: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2. 【出自】:《国语·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
3.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指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成语词典:声罪致讨
声如洪钟:洪:大。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声泪俱下:边说边哭。形容非常悲痛。《晋书·王彬传》:“音辞慷慨,声泪俱下。”
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
专心致志: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孟子·告子上》:“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致:尽,极。志:志向,志趣。
声色俱厉:指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俱:都。厉:严厉。
异口同声:大家说的完全一致。《宋书·庾炳之传》:“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错落有致:错落:参差不齐。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声嘶力竭:声音嘶哑,气力用尽。形容拼命地叫喊(含贬义)。嘶:哑。竭:尽。
负荆请罪:《史记·廉颇 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跟大臣蔺相如不和。后来他认识到了这样对国家不利,便脱了 上衣,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谢罪,请他用荆条责罚。后用“负荆请罪”指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请求对 方责罚。
风声鹤唳:《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前秦苻坚带兵攻打东晋,被打得大败,逃走时听到风声 和鹤叫都以为是追兵。后用来形容人在非常害怕时听到一点声音,就十分恐慌紧张。唳(lì)。参见〔草木皆兵〕
罚不当罪:给予的处罚跟 所犯的罪不相称。《荀子·正论》:“赏不当功,罚不当罪。” 当:相当。
自讨没趣:做事不得当,反使自己难堪窘迫。
声势浩大:声势:声威和气势;浩:广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
声东击西:声张击东而实击西。用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错觉,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唐杜佑《通典·兵典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声:扬言。
一声不吭: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也说绘影绘声、绘声绘影。
兴致勃勃: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兴头很足。
敛声屏气:敛: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不动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也说不露声色。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此文把反动派的嘴脸刻画得~。
闲情逸致:清闲的心情,安逸的兴致。
罪魁祸首:作恶犯罪的头子。或指坏事的根子。
别无二致:没有两样;没有区别:这两个人的思想~。
戴罪立功:在承当某种罪名的情况下建立功劳。
书声琅琅: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忍气吞声: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说出来。吞声:不敢做声。
罪孽深重:孽:罪恶。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
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許氏 三兄弟,都做了大官,雖然他不以富貴驕人,自然聲勢赫奕。”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陬邑官亲》:“西域之變,大將軍 福公 奉命進勦,統領 巴圖魯 及 吉林 健旅,聲勢赫奕。”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但他得救之后,无非以为占了便宜,何尝改悔;并且因为是早已营就三窟,又善于钻谋的,所以不多时,也就依然声势赫奕,作恶又如先前一样。”
大声疾呼:大声而急切地 呼喊,以引起人的注意或使人醒悟。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声名狼藉:《史记·蒙恬列传》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后用声名狼藉形容人的名声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狼藉(jí):乱七八糟。
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低声下气:形容恭顺小心的样子。
瓮声瓮气:形容说话的声音粗大而低沉。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 朱文元 ﹞先在 徐 班,以年未五十,故無所表見,至 洪 班則聲名鵲起,班中人稱爲戲忠臣。”
无声无息:没有声音和气息,比喻没有动静或没有什么影响、作为。
怪声怪气:形容声音、语调、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难听。
优雅别致:优美高雅且具有独特的风格、情趣。常用来形容事物或人的气质、外观等方面展现出的高雅独特之美。
罪加一等:指对罪犯加重处罚。
自讨苦吃:讨:招惹。自己找苦吃。
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和(hè)。
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了道路。形容民众普遍不满。载(zài):充满。
轻声细语:形容说话声音轻柔、细小,态度温和。
罪有应得:得到了应该得到的惩罚。形容处罚恰当,并非冤枉。
毫无二致:二致:两样。丝毫没有什么两样,指完全一样。
千古罪人:形容犯的罪永远被人记着。
兴师问罪: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泣不成声:哭得喉咙哽住,出不来声音,形容极度悲伤。
何罪之有: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
虚张声势:并无实力,故意大造声势。
不声不响:指不说话;不出声。
学以致用: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致:使达到。
罪责难逃:指不能逃避犯罪所应负的责任,一定要受到惩处。
口口声声:形容不止一次地陈说、表白或把某一说法经常挂在口头:他~说不是他干的。
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声名远扬:名声传得很广,远近闻名。常用来形容人、地方、事物等因某种特色、成就等而被广泛知晓。
不露声色:不动声色。
欢声笑语:欢笑的声音和话语。常用来形容轻松愉快、热闹欢乐的氛围。
无声无臭:比喻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诗经·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臭(xiù):气味。
罪恶昭彰:罪恶非常明显,人所共见。昭彰:明显。
滔天大罪:形容罪恶极大。
罪恶滔天:形容罪恶极大。
讨价还价:买卖双方要价还价。也比喻接受某项任务前或举行谈判时提出种种条件,斤斤计较。
好声好气:语调柔和,态度温和:人家~地劝他,他倒不耐烦起来。
有声有色:形容说话、写作或表演等生动、精彩。
罪该万死:尤死:处一万次死刑。形容罪恶极大。
罪不容诛:即使处死也还不够抵偿所犯的罪恶。形容罪恶极大。《汉书·游侠传》:“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 诛:处死。
掷地有声:形容话语豪迈有力。
雁过留声:比喻留名声于身后。
罪大恶极:罪恶严重到极点。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唯唯连声:唯唯:谦卑的应答。连声应答,以示顺从。
格物致知: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颜元把格物解释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认为“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闲情雅致: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辞致雅赡:辞致:文辞的意境和情调;赡:充裕。指文辞的立意和情调高雅脱俗。
鹤唳猿声:鹤鸣猿啼。形容凄清孤寂的景象。
匹夫无罪: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般人。一般人是没有罪过的。
悄无人声:指非常寂静。
蜚声中外:扬名中外,享誉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