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过必改

知过必改 zhī guò bì gǎi

知过必改的意思

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

1. 【解释】: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

2. 【出自】:《论语·子罕》:“过则勿惮改。”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3. 【示例】:是呀,我是个旧脑瓜子,我是个夹生饭,往后我知过必改。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十

4.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知过必改的近义词

知过能改、知错即改、闻过则喜、过而能改

知过必改的反义词

将错就错、明知故犯

成语词典:知过必改

一知半解yī zhī bàn jiě: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八仙过海bā xiān guò hǎi:谚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各显其能’)”,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

过眼云烟guò yǎn yún yān: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也说过眼烟云。

雨过天晴yǔ guò tiān qíng:也说雨过天青。雨后转晴。比喻坏的形势已经过去,出现了好的平静的局面。

不知所措bù zhī suǒ cu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面对突然情况,无法应付。《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明知故犯míng zhī gù fàn: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或违法的,却故意去做。

知己知彼zhī jǐ zhī bǐ:也说知彼知己。《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意思是对敌我双方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后也用“知己知彼”泛指了解自己和对方。

改天换地gǎi tiān huàn dì:也说改地换天。比喻彻底的大规模的变革。常用来指自然或社会的根本变革。

知难而退zhī nán ér tuì: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一叶知秋yī yè zhī qiū: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要来了。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就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宋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面不改色miàn bù gǎi sè:脸色不变。形容从容镇静的样子。

大喜过望dà xǐ guò wàng:所得超过了所 希望的,因而特别高兴。《汉书 英布传》:“布又大喜过望。”

见微知著jiàn wēi zhī zhù: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为能见微而知著。” 微:微小。著:显著。

白驹过隙bái jū guò xì:《庄子·知北游》:“若白驹之过隙。” 意思是如同白色的马在缝隙前飞驰而过,转眼就不见了。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锱铢必较zī zhū bì jiào:对锱和铢这样微小的量都要计较。形容斤斤计较。铢:一锱的六分之一。

物极必反wù jí bì fǎn: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极:顶点。反:走向反面。

不得而知bù dé ér zhī: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

真知灼见zhēn zhī zhuó jiàn:正确的认识,透辟的见解。灼(zhuó):明白。

恬不知耻tián bù zhī chǐ: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不以为耻。

众所周知zhòng suǒ zhōu zhī:大家全都知道。

改弦更张gǎi xián gēng zhāng:换掉旧的琴弦,再安上新的。比喻去旧更新,改变制度或作法等。《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宋书·乐志》:“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 忘。”

文过饰非wén guò shì fēi: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过失和错误。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改邪归正gǎi xié guī zhèng:离开邪路,回到正路上来。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过犹不及guò yóu bù jí:《论语·先进》:“过犹不及。” 汉贾谊《新书·容经》:“故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 指事情做得过分了,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犹:如,同。不及:不足。

飘洋过海piāo yáng guò hǎi:渡过海洋。多指去异国他乡或远处。

必操胜券bì cāo shèng quàn:操:持,拿;券:凭证。一定有胜利的把握。

改过自新gǎi guò zì xīn:也说悔过自新。改正过错,重新做人。《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 新。”

不知不觉bù zhī bù jué: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玩得高兴,~已是中午时分。

骄兵必败jiāo bīng bì bài:骄傲轻敌的军队必定打败仗。《汉书·魏相传》:“相曰:‘恃国家之大,矜人民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不知死活bù zhī sǐ huó:形容不知厉害,冒昧从事。

蒙混过关méng hùn guò guān:用欺骗的手段逃避询问或审查。

死不悔改sǐ bù huǐ gǎi: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顽固。

朝令夕改zhāo lìng xī gǎi:也说朝令暮改。早晨发布的命令,晚上就改变。《汉书·食货志上》:“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后比喻经常改变主张和办法,使人无所适从。

分秒必争fēn miǎo bì zhēng: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抓紧时间。

说不过去shuō bu guò qù:指不合情理;无法交代:你这样对待人家,太~了。

知法犯法zhī fǎ fàn fǎ:懂得某项法令、规章而故意违犯。

寸土必争cùn tǔ bì zhēng:即使是一点点土地,也要和敌人争夺。形容对敌斗争毫不退让。

迷途知反mí tú zhī fǎn: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得过且过dé guò qiě guò:过一天算一 天。形容胸无大志,苟且偷安。也指对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一五:“寒号 虫…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kòu)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且:暂 且。

言多必失yán duō bì shī: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

神经过敏shén jīng guò mǐn: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异常锐敏的症状,神经衰弱的患者多有这种症状。

势在必行shì zài bì xíng:指某事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必须做。

改朝换代gǎi cháo huàn dài:指旧的朝代为新的朝代所 代替。泛指政权更迭。

过目不忘guò mù bù wàng: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

知恩报恩zhī ēn bào ēn: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

烟云过眼yān yún guò yǎn:像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屡教不改lǚ jiào bù gǎi:多次教育,仍不改正。也说累教不改。

可想而知kě xiǎng ér zhī:能够经过推想而知道;可以想见。

不知好歹bù zhī hǎo dǎi: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过河拆桥guò hé chāi qiáo: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有求必应yǒu qiú bì yìng:只要有人请求就一定应允。

操之过急cāo zhī guò jí:办事情过于急躁:这事得分步骤进行,不可~。

事必躬亲shì bì gōng qīn:事事都要亲自去做。躬(gōng):亲自。

不知所云bù zhī suǒ yún: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原意是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现多用来形容言语杂乱或不着边际。

将功补过jiāng gōng bǔ guò:用建立的功绩来抵偿以前的过失。

知遇之恩zhī yù zhī ēn: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瞒天过海mán tiān guò hǎi:比喻用伪装来瞒哄对方,偷偷地行动。

未卜先知wèi bǔ xiān zhī:没有占卜就知道事情发展的结果。原来是古代一种用神道和迷信骗人的说法。后来有时用以比喻有预见性。

略知皮毛lüè zhī pí máo: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知足常乐zhī zú cháng lè: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知难而进zhī nán ér jìn:明知困难,却敢于向前。指迎着困难上。

事不过三shì bù guò sān:指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不知去向bù zhī qù xiàng:向:方向。不知道哪里去了。

痛改前非tòng gǎi qián fēi: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招摇过市zhāo yáo guò shì:指故意在众人面前大摇大摆,炫耀自己。

闻过则喜wén guò zé xǐ: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知人善任zhī rén shàn rèn:了解人并且善于任用人。

雁过留声yàn guò liú shēng:比喻留名声于身后。

哀兵必胜āi bīng bì shèng:《老子》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对抗的两军力量相当,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指受压抑而奋起反抗的军队,必然能打胜仗。

略知一二lüè zhī yī èr:一二:形容为数不多。略微知道一点。

先知先觉xiān zhī xiān jué:知:认识;觉:觉悟。指认识事理较一般人为早的人。

鲜为人知xiǎn wéi rén zhī:很少有人知道。

妇孺皆知fù rú jiē zhī: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颜元把格物解释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认为“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自知之明zì zhī zhī míng:《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后用以指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人贵有~。

知易行难zhī yì xíng nán: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以一知万yǐ yī zhī wàn: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谬托知己miù tuō zhī jǐ:指假托为知心朋友。

覩始知终dǔ shǐ zhī zhōng:谓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汉 袁康《越绝书·德序外传记》:“故聖人見微知著,覩始知終。”

知无不为zhī wú bù wéi:知道是应该做的,就一定去做。形容尽心竭力。《左传·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無不爲,忠也。”林尧叟 注:“凡可以利益國家者,苟知其事,莫不盡心力而爲之。”《南史·张弘策传》:“弘策 盡忠奉上,知無不爲。”宋 秦观《任臣上》:“其人自以曠世遭遇,莫不悉心竭力,知無不爲,言無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