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过必改 zhī guò bì gǎi
知过必改的意思
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
1. 【解释】: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
2. 【出自】:《论语·子罕》:“过则勿惮改。”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3. 【示例】:是呀,我是个旧脑瓜子,我是个夹生饭,往后我知过必改。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十
4.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知过必改的近义词
知过能改、知错即改、闻过则喜、过而能改
知过必改的反义词
将错就错、明知故犯
成语词典:知过必改
一知半解: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八仙过海:谚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各显其能’)”,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
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也说过眼烟云。
雨过天晴:也说雨过天青。雨后转晴。比喻坏的形势已经过去,出现了好的平静的局面。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面对突然情况,无法应付。《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明知故犯: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或违法的,却故意去做。
知己知彼:也说知彼知己。《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意思是对敌我双方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后也用“知己知彼”泛指了解自己和对方。
改天换地:也说改地换天。比喻彻底的大规模的变革。常用来指自然或社会的根本变革。
知难而退: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要来了。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就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宋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面不改色:脸色不变。形容从容镇静的样子。
大喜过望:所得超过了所 希望的,因而特别高兴。《汉书 英布传》:“布又大喜过望。”
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为能见微而知著。” 微:微小。著:显著。
白驹过隙:《庄子·知北游》:“若白驹之过隙。” 意思是如同白色的马在缝隙前飞驰而过,转眼就不见了。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锱铢必较:对锱和铢这样微小的量都要计较。形容斤斤计较。铢:一锱的六分之一。
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极:顶点。反:走向反面。
不得而知: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
真知灼见:正确的认识,透辟的见解。灼(zhuó):明白。
恬不知耻: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不以为耻。
众所周知:大家全都知道。
改弦更张:换掉旧的琴弦,再安上新的。比喻去旧更新,改变制度或作法等。《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宋书·乐志》:“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 忘。”
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过失和错误。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改邪归正:离开邪路,回到正路上来。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过犹不及。” 汉贾谊《新书·容经》:“故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 指事情做得过分了,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犹:如,同。不及:不足。
飘洋过海:渡过海洋。多指去异国他乡或远处。
必操胜券:操:持,拿;券:凭证。一定有胜利的把握。
改过自新:也说悔过自新。改正过错,重新做人。《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 新。”
不知不觉: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玩得高兴,~已是中午时分。
骄兵必败:骄傲轻敌的军队必定打败仗。《汉书·魏相传》:“相曰:‘恃国家之大,矜人民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不知死活:形容不知厉害,冒昧从事。
蒙混过关:用欺骗的手段逃避询问或审查。
死不悔改: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顽固。
朝令夕改:也说朝令暮改。早晨发布的命令,晚上就改变。《汉书·食货志上》:“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后比喻经常改变主张和办法,使人无所适从。
分秒必争: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抓紧时间。
说不过去:指不合情理;无法交代:你这样对待人家,太~了。
知法犯法:懂得某项法令、规章而故意违犯。
寸土必争:即使是一点点土地,也要和敌人争夺。形容对敌斗争毫不退让。
迷途知反: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 天。形容胸无大志,苟且偷安。也指对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一五:“寒号 虫…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kòu)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且:暂 且。
言多必失: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
神经过敏: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异常锐敏的症状,神经衰弱的患者多有这种症状。
势在必行:指某事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必须做。
改朝换代:指旧的朝代为新的朝代所 代替。泛指政权更迭。
过目不忘: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
知恩报恩: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
烟云过眼:像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屡教不改:多次教育,仍不改正。也说累教不改。
可想而知:能够经过推想而知道;可以想见。
不知好歹: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过河拆桥: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求就一定应允。
操之过急:办事情过于急躁:这事得分步骤进行,不可~。
事必躬亲:事事都要亲自去做。躬(gōng):亲自。
不知所云: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原意是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现多用来形容言语杂乱或不着边际。
将功补过:用建立的功绩来抵偿以前的过失。
知遇之恩: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瞒天过海:比喻用伪装来瞒哄对方,偷偷地行动。
未卜先知:没有占卜就知道事情发展的结果。原来是古代一种用神道和迷信骗人的说法。后来有时用以比喻有预见性。
略知皮毛: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知难而进:明知困难,却敢于向前。指迎着困难上。
事不过三:指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不知去向:向:方向。不知道哪里去了。
痛改前非: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招摇过市:指故意在众人面前大摇大摆,炫耀自己。
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知人善任:了解人并且善于任用人。
雁过留声:比喻留名声于身后。
哀兵必胜:《老子》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对抗的两军力量相当,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指受压抑而奋起反抗的军队,必然能打胜仗。
略知一二:一二:形容为数不多。略微知道一点。
先知先觉:知:认识;觉:觉悟。指认识事理较一般人为早的人。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妇孺皆知: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格物致知: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颜元把格物解释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认为“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自知之明:《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后用以指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人贵有~。
知易行难: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以一知万: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谬托知己:指假托为知心朋友。
覩始知终:谓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汉 袁康《越绝书·德序外传记》:“故聖人見微知著,覩始知終。”
知无不为:知道是应该做的,就一定去做。形容尽心竭力。《左传·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無不爲,忠也。”林尧叟 注:“凡可以利益國家者,苟知其事,莫不盡心力而爲之。”《南史·张弘策传》:“弘策 盡忠奉上,知無不爲。”宋 秦观《任臣上》:“其人自以曠世遭遇,莫不悉心竭力,知無不爲,言無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