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因奉此 děng yīn fèng cǐ
1. 拼音:děng yīn fèng cǐ。
2. 意思:“等因”和“奉此”都是旧时公文用语。“等因”用来结束所引来文,“奉此”用来引起下文。后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也常指只知按章办事而不能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3. 出处:邹韬奋《抗战以来·对保障人民权利的再呼吁》:“否则岂不仍是‘等因奉此’的一纸公文在老爷们的桌上转来转去?”
4. 近义词及意思
照本宣科: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切实际,和等因奉此都有机械、不灵活办事的意思。
例行差事:指按照规定或惯例处理的公事,侧重于任务的常规性,有敷衍了事的感觉,与等因奉此的官样文章意思相近。
5. 反义词及意思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用来表示做事注重实际情况,与等因奉此的刻板、不切实际相反。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体现灵活应对实际情况,和等因奉此形成对比。
6. 例句
他做事总是等因奉此,从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变化。
有些官员只会等因奉此,不能真正为百姓解决问题。
这份报告只是等因奉此的内容,没有任何实际的建议。
公司如果一直等因奉此,不创新,就会被市场淘汰。
他对待工作的等因奉此态度,让同事们很是无奈。
这种等因奉此的办事风格,导致效率低下,问题丛生。
不要总是等因奉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
传统的等因奉此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
他的发言等因奉此,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一些单位的会议只是等因奉此,走走过场,没有实际意义。
成语词典:等因奉此
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慢待另一方,指对人或事不同等看待。
等因奉此:“等因”和“奉此”都是旧时公文用语,“等因”用来结束所引来文,“奉此”用来引起下文。“等因奉此”泛指文牍,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阿谀奉承: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奉承:恭维,讨好。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
诸如此类:与此相类似的许多事物:~,不胜枚举。
等闲视之:当做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
陈陈相因:《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原意是仓库的粮食,逐年堆积起来。后比喻因袭老一套,没有创新。因:沿袭。
克己奉公:克制、约束和严格要求自己,为集体的利益而努力。
因噎废食:因为吃东西噎住,索性就什么也不吃了。比喻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把应该做的事情停下来不干了。《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岂有此理:哪有这个道理。指别人的言行或某一事物极其荒谬。
罪加一等:指对罪犯加重处罚。
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不分彼此:彼:那,对方;此:这,我方。不分这个和那个。形容关系密切,交情深厚。
闲杂人等:指与工作无关的人员。
奉公守法:奉行公事,遵守法令。指以公事为重,不徇私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 平。”
多此一举:做不必要的 、多余的事情:何必~。
事出有因:事情的发生有它的原因。
以此类推:根据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与此类似的其他事物的道理。
前因后果:事情的起因和其后的结果,指事情的全过程。
非此即彼:非:不是;此:这个;即:便是;彼:那个。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
奉若神明:《左传· 襄公十四年》:“民奉其君…敬之如神明。” 指盲目崇拜对方,像迷信的人敬奉神一样。神明:泛指神。
无可奉告:没有什么可以告诉对方的。
等闲之辈: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因果报应:佛教用语。说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此起彼伏:也说此起彼落、此伏彼起。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地起落。
顾此失彼: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 容照顾不过来。
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祸得福:变坏事为好事。
果然如此:果真是这样。指不出所料。
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不执行。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宜:适当。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乐此不疲:此:这。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由此及彼:从这一点到那一点。表示更进一步。及:达到。
阴奉阳违: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嗣后不准再到秦淮河吃酒住夜,倘若阳奉阴违,定行参办不贷.”。
彼此彼此:客套话,指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因公假私:借公务谋取私利。
因循敷衍:因循:沿袭;敷衍:应付。指因袭旧套,搪塞应付,不思长进。
莫此为甚:没有什么能够超过这个的了。宋洪迈《容斋三笔·枢密称呼》:“名不雅古,莫此为甚。” 甚:超过,胜过。
廉洁奉公:不贪污腐化,一心为公。
三等九格:犹三六九等。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
祸因恶积:遭受灾祸的因素是罪恶的积累。指坏事做多了便会招致灾祸。出处:明·汤显祖《还魂记·道觋》:“看修行似福缘善庆,论因果是祸因恶积。”示例:他怎么就没有~的常识?
不枉此行: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表示某种行动很值得,很有所收获。
信受奉行:信:信仰;奉:执行。接受教诲,虔敬奉行。比喻坚信不移,奉行不悖。
因缘为市:旧指官吏借不公正的判决,收受贿赂。
此发彼应:这里发动,那里响应。
奉为圭臬:把某些言 论或事物奉为准则。圭(guī):测日影的器具。臬(niè):射箭的靶子。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
因循守旧:不求变革,沿袭老的一套。
不虚此行:虚:空、白。没有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还是有所收获的。
等量齐观:指对有差 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仅此而已:只是这样罢了。
奉令唯谨:指遵守命令,不敢稍有违背。
在此一举:在:在于,决定于;举:举动,行动。指事情的成败就决定于这一次的行动。
因噎去食: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这太荒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赖有此耳:赖:依赖、倚靠。幸亏有一着(才得解救)。
诸善奉行:诸善:各种好事。佛教语,劝人多行善事。
断无此理:断:绝对,一定。绝对没有这样的道理。
高人一等:比别人高出一等:自视~的人往往是浅薄无知的人。
此心耿耿:心里有事,老是放不下。
等闲人家:普通家庭。《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沈將仕 看時,雖不怎的大擺設,却多精美雅潔,色色在行,不是等閒人家辦得出的。”
奉公不阿:奉行公事而不去迎合别人。
因循苟且:沿袭旧的,敷衍应付。
等夷之志:《诗·大雅·桑柔》“貪人敗類”郑玄 笺:“類,等夷也。”孔颖达 疏:“類,比類,故爲等夷,謂尊卑齊平朝庭之人。”后因以“等夷之志”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北史·周宗室传论》:“及 文后 崩殂,諸子冲幼,羣公懷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卒能變 魏 爲 周,捍危獲乂者,護 之力也。”亦作“等夷之心”。清 龚自珍《尊命》:“病者之尊其肺腑,其於君也,有等夷之心,有吾欲云云之志。”
如奉纶音:就像奉了帝王的诏书旨意,代表着至高无上的、不得违抗的命令。
等而上之:按某一等级,由此再往上。
来因去果:指事情的来龙去脉。
洗手奉职:洗手:使手干净,比喻廉洁;奉职:担任职务。比喻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因树为屋:依树架屋。喻指隐居乡野。
等米下锅:等着米来下锅烧饭。比喻生活困难,缺少钱用。
因机而变:因:趁,随顺;机:机会。随机会变化而变化自己的策略。
奉三无私:奉:奉行;三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象天地日月那样无私。旧时比喻帝王以天下为公,不谋一己私利。
立此存照:立下这个(契约、字据),保存起来以备查考核对(旧时契约等文书中的习惯用语)。
扑杀此獠:扑杀:打死;獠:古时骂人的话。打死这个坏家伙。形容对某人憎恨之极。
因敌取粮:因:依靠;粮:粮食。从敌人方面取得粮食等科物资。
奉行故事:按老规矩 办事。《汉书·魏相传》:“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 故事:老规矩,老章程。
铸此大错:铸:铸造,把金属熔化后倒入模具内制成器物;错:锉刀,这里是双关语,特指错误。指造成严重的错误。
因其固然:顺着它本来的结构。
由此观之:由此看来,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
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因势而动:因:依据;势:趋势。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来行动。